一封来自德国图宾根市的贺信 武隆请收~
2024-11-29 11:05
始建于1231年的德国图宾根市依山傍水、风景如画,莱茵河的支流奈卡河穿城而过。“图宾根没有大学,图宾根就是一所大学”,该市8.4万市民中有1/4是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德国大学城”。2024年11月22日,一封来自图宾根市的贺信跨越山海,发往万里之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武隆区。
此时,一场揭牌仪式正在芙蓉街道南溪社区桂圆街口的一幢三层小楼举行。仪式上,享誉世界的德语翻译家、歌德学者和作家杨武能教授的长女、旅德实业家兼作家杨悦,正用双语宣读这封由图宾根市市长鲍里斯帕尔默与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顾正祥教授联名发来的德文贺信。
贺信中提到,武隆译翁书院,是中国第一家国家资助的同类文化机构,以促进中外文学翻译为使命,将为增进中德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所历经10年努力建成的书院
走进武隆译翁书院,一楼展厅墙上挂着杨武能的照片和生平介绍展板,展柜里是他翻译的德语名著的不同版本和写作手稿,冯至、季羡林、钱钟书等师友的书信,以及世界歌德研究领域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联邦德国总统颁授的“国家功勋奖章”、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奖章。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作为一名文学的摆渡人,既是在世界文学中摆渡,也是在古今历史中传承。我每次看《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就非常激动,我们的文明就是通过各种形态得到留存,并且激励着后人。”当天,86岁高龄的杨武能教授以“武隆译翁书院的创建及其影响和意义”作主题演讲,在谈及武隆文脉传承时几度哽咽。
杨武能说,武隆译翁书院的建成,先后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规划、筹备、选址最终得以落地建成,这是武隆历届区委、区政府共同努力得来的成果,当地执政者对文化的重视、对文脉的延续采取的种种举措,让他非常感动。
一个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空间是城市的载体。”武隆译翁书院是一个集文化展示、文化传播、学术研讨、艺术演艺、儿童观影、休闲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藏书阁内琳琅满目的书籍、文化展厅里珍贵的翻译手稿及文化交流纪念品,传递着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巴蜀译翁”的成长史、故土情、文化交流贡献展示区,使用了全息投影技术,科技感十足,加强用户体验感。
书院还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休闲区,这一区域并非普通的休憩之所,而是巧妙地融合了学术交流与身心放松的多元功能,进一步丰富了武隆译翁书院的功能内涵,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搭建了一个更为灵动且富有亲和力的平台。
杨武能教授表示,将用自身力量,回报社会,回馈家乡,届时将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武隆译翁书院开展文化讲座、学术研讨、艺术交流等活动,也欢迎学生们来这里开设“翻译工作坊”,将译翁书院打造成国际艺术文化交流中心。他和家人打算长居武隆,不定期开展儿童文化课堂,发挥书院教育研学载体功能,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
杨武能教授祖籍武隆江口镇。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格林童话》第一个全译本的译者,海内外知名的德语翻译家、歌德学者和作家。杨武能说,自己的读者应该数以亿计。“我相信有许多家庭的孩子都看过《格林童话》,我也十分荣幸把世界优秀文化介绍给我们国家的孩子。”
杨武能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把全副精力献给翻译事业。他翻译的著作,让中国人领略了德国文学的魅力,将德国文化广泛在中国传播,架起了中德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在武隆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天衢公园中,有一座“巴蜀译翁亭”。楹联为“浮士德格林童话魔山,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和“翻译家歌德学者作家,一世书不尽的传奇”,形象而精炼地概括了杨武能教授的主要成就和建树。
揭牌开院当天,武隆译翁书院开启了第一场文化活动。
“高兴、快乐,回到老家的感觉真好。”杨武能说,未来他将依托武隆译翁书院,搭建起中德交流的舞台,致力于中外文学翻译,将武隆文化传播到德国,助力地域文化走向世界。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