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的“诗和远方” 在哪里?这就是答案
2024-08-19 10:26
巫山博物馆、大型长江情境夜游“三峡之光”等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乡村串珠成线、以线带片,涌现了以神女峰、小三峡、大昌古镇、下庄等为重点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域旅游格局突显;乡村美食、民宿、农家乐等多方发力,文旅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这是近年我县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日前,《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暨“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在京公布。榜单显示,我县位列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三名。
因江而美的巫山,拥有“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的山水颜值;因江而兴的巫山,彰显“千年古镇、万年文明”的文化气质;因江而盛的巫山,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价值。
这里山水相依,是众多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我县以“建设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文旅产业投入,不断提升文旅服务质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

立足市场,打造文旅发展新高地
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王忠虎 摄
近年,我县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通过对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的‘下庄扎染’非遗工坊建成投用后,很多游客都会前来购买产品。”下庄村村民袁孝鑫如此介绍。
巫山小三峡景区船来船往游人如织。王忠虎 摄
巫山美景。吴滨 摄
项目的落地,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推动了我县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大大提升了其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不论是在城市街巷寻景寻味,还是在美丽乡村露营休闲,或是到公园郊野亲近自然……游客们总能在巫山“烟火气足”“体验感好”的景区、景点,享受到松弛感和愉悦感。
创新驱动,激发文旅消费新格局
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交相辉映,皮影戏、邓家彩堂戏等非遗文化,让巫山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今年6月召开的县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出:巫山县要坚持把旅游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打造,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能、尽全县之力,全面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内外市场繁荣、多业良性联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旅游格局。持续擦亮富有巫山气韵、名县气派的“金字招牌”;持续打造具有巫山特质、名县品质的“消费爆款”;持续提升展现巫山风度、名县风采的“旅游体验”。
为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全面提升全县旅游消费规模和品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我县实施特色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提升行动,即做精红色旅游、做靓三峡港湾旅游、做强乡村旅游、做优生态休闲旅游、做大游轮游船旅游,推动“演艺+旅游”持续繁荣、“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美食+旅游”提速发展,丰富发展“+旅游”新型业态。同时,实施旅游消费市场空间升级拓展和消费体验优化升级旅游行业综合发展能力培育。


“我们通过特色活动、节假日减免景区门票、专题促销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等活动措施‘引客入巫’,让巫山的知名度得到了持续提升。”县文化旅游委负责人介绍,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全力做好“走出去”文章,一方面,实施“线上+线下”精准营销,积极推进“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唱响“壮美三峡·诗画长江”旅游品牌,持续深耕京津冀、华中、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地区客源市场;另一方面,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和山水城市形态,创新推出一批文化体验、夜间消费、康养度假、研学旅行、体育运动、乡村休闲等消费新场景。
另外,注重将文旅产业与农业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持续扩大文旅效益,使巫山恋橙、巫山烤鱼等成为对外展示的特色金名片。
因地制宜,培育文旅“共富因子”

云雾缭绕的神女峰,峡谷奇幽的小三峡,石阵瀑飞的当阳大峡谷……通过多个特色景区的联动发展,我县不断加快山水资源向产品优势的转化,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点和特色农家乐。

行到巫山必有诗。毛主席、李白、杜甫等在此留下“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等名诗名赋6000余首。近年,我县致力于推进共富游线的建设,积极探索“旅游+”模式,通过跨界合作、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了旅游业与农业、体育等产业的协同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让巫山走出一条“生态 + 人文 + 旅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巫山的知名度亦不断提高。 其中,推动“三变改革”帮助创收脱贫成为亮点。 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我县把“三变改革”精神应用到助推群众发展致富的实践中,有效活化了要素资源,初步探索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带动群众创收致富。
三峡院子。汪长征 摄
2018年,旅发集团将柳坪10社原有8户贫困户民居危房改造为特色民宿酒店(三峡院子);2021年,下庄村由县文产公司出资改造房屋19栋34户为乡村客栈,权发村改造投用三峡李院高端精品民宿……如今,我县逐步打造成为区域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休闲胜地。
“文化旅游与地方特色的融合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激活了静态风貌,也留住了游客,带动了地方经济,点亮了乡村未来。”县文化旅游委负责人表示,“美”了风景,“富”了生活,也“甜”了人心。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