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民企夜话共谋生态文旅融合 古树传情续写绿色发展新篇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21 09:31

春风拂绿,古木参天。3月20日,由潼南区林业局主办的“潼南民企夜话——国际森林日之‘古树传情·林文旅兴’”专场活动拉开帷幕。16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共聚百年楠木林,以古树为媒,共话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潼南打造“世界宽谷·田园城市”绿色生态城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赋能守护绿色根脉 法治护航筑牢生态屏障

活动现场,五桂山楠木生态公园内百年古树群苍翠欲滴,见证着这场生态与智慧的交融。区林业局局长陈廷友通过宣传片与数据展示,勾勒出潼南古树名木的“绿色家底”:全区现存93株古树名木,其中一级古树2株、二级7株、三级83株,更有珍贵资源——名木橙子树1株。这些“活化石”承载着千年乡愁,成为潼南生态文明的“金色名片”。

为破解古树保护难题,潼南打出“法治+科技”组合拳。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潼南在全市上线运行首个“文化·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应用——每株古树拥有专属“数字身份证”,利用传感器、物联网、AI技术,建立“一树一档”完整档案和图文数据库,实现古树名木信息一表管理、一图尽览、一键查询,全面掌握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实现“二维码扫一扫,古树名木全知晓”。目前,全区93株古树名木保护牌安装率、“一树一档”信息完善率达到100%。

法治是根基,科技是翅膀。近年来,潼南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根本遵循,深化三级林长制,依托“数字重庆”建设的“文化·古树名木保护”应用,实现巡查、监测、预警全流程管理。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破坏古树行为,同时推广白蚁生物防治、树洞修复等先进技术,让保护体系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文旅融合唤醒乡愁记忆 古树经济激活发展动能

古树参天处,文旅正当时。如何让古树名木从“生态资源”变为“发展资本”?潼南已率先破题。

去年底,该区推出“由南到北”和“由东到西”两条古树旅游线路,串联16个镇街的黄葛树、紫薇树、金丝楠木等景观,打造“古树探秘”“森林康养”等主题场景。游客沿线路可探访铁钉寺古黄葛树的沧桑往事,品味书院紫薇树的文脉书香,更能在五桂镇楠木庄园体验“森林人家”的乡野之乐。

“一棵古树带动一片产业。”五桂山楠木生态公园负责人唐伟介绍,以此活动为契机,生态公园将同步推出“我在潼南有棵树”认养计划,融合二维码科普、VR生态体验等科技互动,增强游客参与感。同时,该镇将深化区域旅游协作,联动大足石刻、铜梁龙舞等特色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并依托森林生态发展“森林人家”民宿集群,通过步道漫游、农家美食等体验,构建林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价值转化。

此外,为了确保古树名木的保护,潼南旅游线路的开发严格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限制游客数量。旅游收入的一部分将直接用于古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实现林业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赢,有利于打造成渝腹地生态文化旅游金名片。

全民参与共绘绿色画卷 政企携手厚植生态优势

活动当天,14家爱心企业与4位个人获颁“古树名木认养证书”,认养古树共计54株,认养金额达8.5万元。企业家们纷纷感慨,古树是游子的根,认养既是情怀的寄托,更是责任的传承。认养后将定期为古树提供“体检”服务,让这份绿色精神永续。

据悉,区林业局创新推出“认养+消费”机制,认养人可享受周边景区门票折扣及文创产品优先购买权,形成“保护—宣传—反哺”的良性循环。潼南将持续完善古树名木认养机制,深化“数字+文化”保护模式,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拥有“智能身份证”和“云端守护者”,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以古树为媒的“绿色对话”,为全区林文旅发展按下加速键。未来,随着认养行动的持续深化、智慧管护的全面铺开,古树名木必将焕发新姿,见证潼南这座“田园城市”在绿色发展中书写新的传奇。

(彭胥嘉)

编辑: 彭光瑞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