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点亮乡村⑩|杨吟兵:以艺术设计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2025-05-19 15:01
“建筑与设计是凝固的哲学,是历史、技术与人文交织的产物。”作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重庆市第四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设计),杨吟兵长期深耕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笔触,在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实践中书写着艺术赋能的动人篇章。
职业生涯中,杨吟兵始终秉持“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将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深度融合,打造出多个兼具人文温度与生态价值的精品项目,为西南地区人居环境提升与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皆院子
以艺为媒: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践行者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杨吟兵以西南传统民居聚落为设计基底,通过艺术设计的力量唤醒乡村文化基因。他主持设计的“作孚故里”项目,以卢作孚先生“愿人人都能成为园艺家”的乡建理念为核心,将西南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重构了重庆市合川区肖家镇的文化地标。
在设计中,“十皆院子”“花园广场”等设计节点以“回归乡野、以艺为媒”为策略,既保留了传统村落的肌理,又通过艺术装置、景观小品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与园艺理想在当代乡村焕发新生。杨吟兵认为:“乡村设计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用艺术的语言让传统‘活’过来。”这一理念让“作孚故里”项目荣获首届重庆市设计艺术大展“金奖”,更让卢作孚祖屋成为“村民共建、文化共融”的精神家园。
同时,杨吟兵的设计实践始终聚焦“有情怀有温度”的目标。在城口县咸宜镇“1314红豆书院”项目中,他以当地1300多年的红豆树为文化符号,将书院打造为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公共空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TOP20”;在南川区鸣玉镇“稻香渔歌”乡村振兴示范长廊设计中,他通过稻田艺术、渔耕文化展示等手法,将农业景观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入选“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这些项目以艺术为纽带,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设计图
笔墨当随时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探索者
杨吟兵的学术视野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他出版专著6部、编著3部、主编3部,在CSSCI、CSCD、北大核心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6篇,参与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持重庆市纵向重大、重点等课题10项,系统构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
“设计师要像园艺家一样,既要扎根土地,又要仰望星空。”在城市更新领域,杨吟兵同样展现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主持设计的北碚区复兴街道“复兴邻里汇”项目,通过老街巷的立体化改造与公共艺术植入,重塑了城市社区的文化记忆,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银奖”;南川区三泉镇观音村“金佛山韵”设计则以“巴山蜀水”为灵感,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建筑景观,获“巴山蜀水·美丽乡村”设计大赛“优秀奖”。
匠心筑梦:公共文化空间的诗意营造者
杨吟兵的设计始终贯穿着对“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追求。他主持的横向课题覆盖文旅、教育、社区等多个领域,通过艺术化设计提升公共空间的文化品质。在“作孚故里”项目中,他联合政府、村民共同构建“共创共建”模式,让设计成果真正服务于民生需求,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合川区肖家镇,他以“花园广场”为载体,将卢作孚的乡建理念转化为村民可参与的公共活动空间,让文化传承落地生根。
据介绍,杨吟兵的作品曾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以学术影响力推动着行业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关注。他的设计不仅是空间的塑造,更是对乡土文明的深情致敬。
从西南山乡的民居改造到城市社区的文化再生,杨吟兵以艺术为笔、以文化为魂,在广袤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接下来,杨吟兵将继续以匠心与智慧,书写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刘玉珮 彭胥嘉)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