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赋能客家文化传承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4 13:27

4月7日,在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客家文化博物馆外,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荣隆供电所员工正为这座新落成的文化地标进行电力设施安装和安全隐患排查。从装表接电到检修祠堂线路,从整理表后线到普及安全用电知识,电力人以细致服务助力客家文化传承。

荣昌与客家文化的渊源,始于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当时,数万客家人从广东梅州、惠州等地跋涉千里,在荣昌盘龙镇落地生根。盘龙镇至今仍是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超3万居民日常使用客家话交流。

客家人不仅带来乡音,更将中原农耕智慧与岭南技艺融入这片土地。他们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培育出荣昌生猪、苎麻等特色产业;传承夏布织造、折扇制作等非遗技艺,让“中国夏布之乡”的美誉延续至今。如今,荣昌夏布年外销超25万匹,陶器与江苏宜兴陶齐名,折扇与苏杭扇并称“中国三大名扇”,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名片。

在荣昌,客家文化早已融入市井烟火。客家人将梅州卤水技艺与本地食材结合,创制出“荣昌卤鹅”,其肉质紧实、卤香醇厚,成为重庆非遗美食一绝;移民带来的“麻布神歌”至今回荡在夏布工坊,织工们以歌谣协调织机节奏,唱响劳动之美。而在客家新村的龙形廊亭下,老人们用客家话讲述先祖故事,孩童在客家牌坊前嬉戏,构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图景。

为守护这些文化基因,荣昌近年来系统推进非遗保护:修缮肖家祠堂等历史建筑,复刻三进式客家院落;建设客家文化广场、移民主题展馆等。此次投用的客家文化博物馆更以数字化手段还原移民路线,陈列夏布织机、客家服饰等千余件藏品,成为巴蜀文化与客家文明对话的窗口。

文化传承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在客家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量身定制供电方案,采用防潮防漏电工艺保障文物库房安全;针对祠堂木质结构老建筑,电力员工加装电气火灾监测装置,更换老化线路,让百年古厝“轻装上阵”。“博物馆灯光布展需要稳定电压,祠堂祭祀活动用电集中,我们必须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荣隆供电所负责人表示,团队还为周边200余户客家人改造表后线,发放安全用电手册,让文化保护与民生服务同频共振。

从三百年前的篝火到今天的智慧电网,客家人的史诗正被重新点亮。正如博物馆内那台修复完好的清代织机,在电力的驱动下再次运转——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见证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赖小龙)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冯超   审核: 李苒 主编:王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