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发展“三部曲”:流量 留量 增量
2024-12-17 07:33
重庆市渝中半岛 。图/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
“你好,重庆!”
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几乎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打卡重庆旅游的经典配文。
近年来,重庆旅游火热“出圈”,收获了“泼天的流量”。我们不禁好奇,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究竟凭什么吸引了旅游市场的超级流量,进而产生留量和增量?
其中一个清晰的答案是:重庆的“火热”,是勤劳朴实的重庆人,凭借自然禀赋,将生态环境保护好,再循着山水指引,用千百年生活积攒的智慧,巧妙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所以在互联网上,还有一个高赞回答:“在重庆,让你叹一句人间值得。”
如何保持这份“值得”?重庆人心中自有答案。
当前,重庆正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环山绕水、文化根深的旅游“家底”,大力奏响旅游发展“三部曲”。
重庆“两江四岸”起风景。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供图
火热大都市引“流量”
重庆的“火热”,与它的“颜值”密不可分。
对于这一点,渝中区戴家巷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向珍深有体会。
11月29日下午3点半,等位的游客围满了向珍的小店。从小票单上叫号的数字来看,排队时间要在20分钟以上。
店内服务员“脚不沾地”穿梭于餐桌与后台间,难以及时抽身兼顾每一位新进店的顾客,向珍戏称此为“幸福的烦恼”。
“幸福的烦恼”缘于都市颜值引来的超级流量。
20余条匝道的立交桥、穿楼而过的单轨、崖壁上的吊脚楼、屋顶上的公路……这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放在全国都是稀缺资源,而重庆却将其全部收入囊中,成为游客追捧的“赛博朋克之城”。
戴家巷便是这其中一景。这段修建在城墙崖壁上的百年老街,因其独特的吊脚楼风格和临崖面江的地理位置,让游客的打卡热情,一路从现实蔓延到互联网上,甚至引来全球网友围观。
当天下午4点,游客李欣坐在向珍的店里和朋友视频通话,“重庆真是8D的,轨道穿楼,崖壁步行,江上通行除了轮船还有缆车”。
说话间,李欣将照片发送给朋友,还截图自己的运动步数打趣道,“躺不平了,才打卡几个地方,已占领微信运动的封面”。
很明显,李欣向朋友说起重庆时,语气满含骄傲。“出圈”的颜值不仅“晒”出了游客的拍照技术,还“晒”出了与流量一起到来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升级。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就有2268.35万人次的国内游客到重庆游玩,超过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二。
面对这“泼天的流量”,重庆人总是在使劲儿,用一系列“宠客”的举措,为游客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品质服务。
想见证“城市轨道穿楼”的奇幻一幕,重庆通过低影响、微改造的设计,增设李子坝观景台,并配置大巴落客区、观景拍摄区、栈桥观景区及配套服务区等,让游客安全赏景打卡。
想拍摄形似梦幻城堡的洪崖洞,重庆又在假日期间让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人行天桥”,还将自助充电宝、“美食夜市”搬到桥上,让游客尽情拍照的同时,还能边逛边吃。
夜游担心难回酒店,重庆便将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延时收班,还在国庆假期推出一日票、三日票,只为方便游客出行。
……
一波又一波的“宠粉”服务,让“重庆——最宠游客的城市”品牌传播活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公布的2023年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名单。
打开知名度,光靠政府努力是不够的,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也推动了重庆“出圈”。
在号称“地图软件都会闪退”的重庆街头,总会有热心的市民告诉你,磁器口古镇往那边坐车,观音桥商圈往这边步行,连交巡警也会友情提醒游客司机哪些路段可以短暂停车。
可谓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
重庆巫山红叶美景吸引游客打卡。图/卢先庆
壮美大三峡做“留量”
如果说,魔幻的都市颜值是重庆旅游的一张王牌,那么,大山大水的峡江气质,或许是游客探索立体重庆、愿意再来的又一个理由。
11月13日,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峡江3号”游船船工马振平双手划桨,用山歌将满船游客带进好山好水中。
“泛舟江峡,美!这美,直击心间。”游客刘欣悦激动得连摁快门,要将这奇峰峻岭、漫山红叶都收录进相册里。
诗画传世,古迹流芳,高峡平湖,当惊世界殊——壮美长江三峡,是中国最早向世界推出的旅游名片之一,也是世界唯一可以乘坐大型游轮游览的内河大峡谷。
在这里,山水雄奇、人文厚重、业态丰富、体验多样,难怪有游客直呼:“重庆有颜值,更有气质。”
气质如奉节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如云阳龙缸,奇峰怪石、石笋摩天;如巫山神女峰,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如万州大瀑布,水击山岩、飞花翠玉;如巫溪红池坝,青松蔽日、百花争艳;如城口亢谷,山峦幽语、鸟鸣深涧……
这些坐落在渝东北三峡区域的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有107家,2024年前三季度接待国内游客3332.14万人次、同比增长8.6%。
数据的背后,是重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事实上,把“流量”变“留量”,对于“网红”城市来说,不算一个新命题。
为让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重庆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创新推动“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把一颗颗坐落在长江三峡旅游带上的明珠串珠成链,着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经典深度游产品,让游客“一站式”体验壮美长江三峡的魅力。
刘欣悦就是奔着第十八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暨第六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而来的,不仅游览了美景,还体验了一把“跟着电影去旅行”。
从屏幕前的“观影”,到取景地沉浸式“入戏”,近年来,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影视+旅游”,已成为重庆旅游的一种新潮方式。
数据显示,巫山县通过举办红叶节,创造了秋冬旅游淡季的“第二曲线”,巫山红叶节举办17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9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
峡江日出展新颜,绿水青山新征程。
壮美大三峡颜值与气质并举,游客可以乘坐长江游轮,感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快愉悦;可以徜徉红池坝,感受“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的高山寂寥;可以攀登神女峰,感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委婉含蓄;可以眺望瞿塘峡,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辽阔壮美……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三峡诗词中留下的诸多璀璨诗篇和千古名句,早已成为光照千秋的精神财富,也让“行到三峡必有诗”成为重庆文旅的生动写照。
武隆仙女山景区。图/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风情大武陵辟“增量”
峡峰叠翠,山奔绿浪,村寨星罗,民俗多彩。
武陵山腹地、乌江下游藏着中国腹地的绝美画廊,山为骨、水为魂,赋予了渝东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灵秀风光,更让渝东南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11月27日,阿蓬江边,流水潺潺,千年古镇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及港台的100余位境内外旅行商走进黔江区,领略濯水古镇、蒲花暗河的秀丽风光,感受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11月26日,2024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开幕,吸引了约400名境内外旅游同行齐聚重庆。与会旅行商深入重庆各地实地考察,探索更多的旅游资源与合作机会。
毫无疑问,这次大会将助推重庆加快文旅对外开放步伐,让世界看到重庆的无限风光,同时也将大力促进重庆文旅产业发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渝东南,210余万土家族苗族民众生息于此,将民族文化融入文旅发展,闪烁出熠熠光辉。
作为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将民族特色作为发展旅游的最大底气和优势,布局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苗族风格建筑群——蚩尤九黎城;苗绣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苗族民歌”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鞍子苗寨入列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守住生态底色、彰显地域特色,避暑康养、自驾露营、研学旅游……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正以更多样的方式,彰显重庆旅游产生的价值。
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1℃的黄水旅游度假区,每年都会引来一群“候鸟”游客,而这份“凉”机,还带动当地培育和引进1200余家旅游服务企业和个体商户,对当地就业贡献率达80%以上。
留下来的人,成了讲故事的人,特色文旅的“热”力,也释放出“新”的消费活力。
诸如“渝味360碗”等“文旅+美食”,《印象武隆》等“文旅+演艺”……“一业兴”促“百业兴”,不止在渝东南,巴渝大地不断丰富“文旅+”场景,把旅游的“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2023年重庆全市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206.82亿元、同比增长13.5%,占GDP比重达到4.0%。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成渝地,巴蜀情,巴蜀大地同根同源,从“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到川渝文旅证照跨省通办,从联合推出《安逸四川·大美重庆》宣传片,到协同推进“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焕发时代风采。
通江达海,巴渝之韵凸显国际范。赴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你好!重庆”旅游推介会等700余项活动;中国白鹤梁携手埃及尼罗尺联合申遗取得积极进展……世界各地得以聆听重庆故事。
锦绣山河入梦来,诗与远方彰渝采。
大笔如椽,文旅融合绘出新重庆新风尚。探秘重庆旅游,有颜值、有气质、有价值的魅力山城,将吸引更多目光,激活澎湃动能!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