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农民版画,凭什么能“结交天下”?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通讯员 贺玲

2025-10-10 09:42

▲巨幅户外版画创作。通讯员陈星宇 摄

倘若为綦江农民版画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它的“人生经历”可谓高光满满——其艺术血脉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古朴刻纹,于明清正式“出道”,至20世纪80年代,更以一把刻刀闯出国门。而今,它既玩得转5G技术与动态艺术,也办得成全国画乡的交流盛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唠唠,这门根植于綦江人血脉中的技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全国,圈粉世界的。

千年基因:老手艺的烟火根脉

綦江农民版画的“艺术基因”能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会儿先民们就把图案刻在陶器、玉片、兽骨上,这也正是其艺术血脉中最古老的刻痕。

到了明清,中国版画迎来“黄金时代”,綦江农民版画也正是在这时扎下了根。而后,百姓们拿起刻刀,在木板上凿刻,用鲜艳的颜料涂画,内容全是自己的日子:春耕弯腰插秧的忙碌、秋收晒谷场的欢腾、邻里办喜事的热闹劲儿,连画中人眼角眉梢的笑意,都带着泥土里长出来的鲜活。这种“想画啥就画啥”的自由,还有“红得热烈、绿得鲜亮”的配色,成了它一眼就能被认出的“辨识度”。

有人可能好奇:“綦江农民版画,也能算艺术吗?”

当然算!它可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界的“实力派”。要说起来,它还有点“文艺背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就给这类民间版画添了新活力。后来农民生活越来越好,版画也跟着“升级”,加入不少现代元素,但其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其在当代艺术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收藏。

也正因其“扎根生活”的真实底色,綦江农民版画不仅成功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助力綦江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并成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这一切,都印证了它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艺术生命力。

▲2024年11月在坦桑尼亚的展览上,綦江农民版画深受喜爱。 綦江区农民版画院供图

破圈进化:从农舍到“大派对”

綦江农民版画真正“出圈”,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綦江农民版画传承人李成芝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农舍里搞起了“艺术革命”——他们把民间木刻的“野劲儿”和学院派的“巧劲儿”结合,用最普通的梨木板、廉价的广告颜料,创作出兼具艺术性与感染力的作品。

这一结合,就像按下了“进化加速键”,让这门手艺一路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从“农民专属”到“全民共创”。綦江农民版画最初的创作者多为农民,如今已形成“多元群体”,菜农刘芹佛放下锄头拿起刻刀,还就地取材用石头当画板,把乡村振兴的新场景刻了进去。退休工人、学生都来学,连俄罗斯的艺术生都专程跑来“拜师学艺”。近20年来,綦江农民版画院已培养学员近2万名,真正实现了“艺术无国界,谁都能上手”。

从“纸上静态”到“动态沉浸”。传统版画仅能以纸张为载体,如今则融入现代技术。2024年11月在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山水重庆·美丽乡村”綦江农民版画展上,一幅“动态版画”惊艳了全场:画面里的玉米秆“摇摇晃晃”,外国观众忍不住凑上前,都快以为能闻到巴渝田间的泥土香了。再加上5G与智能识别技术的加持,版画从“静静看”变成了“互动玩”,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静态结界”。

从“地方圈子”到“全国派对”。綦江农民版画正以日益扎实的创作实力,成为全国农民画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不仅自己“走出去”,还主动搭台子,把全国各地的“画友”请到家里来,共赴一场农民艺术的盛会。今年9月26日启幕的2025年“和美乡村”农民画精品展,就汇聚了来自全国20余个省份、30个画乡的130幅精品力作。上海金山的明媚、天津北辰的淳厚、陕西鄠邑的粗犷、浙江秀洲的灵秀、广东龙门的鲜活……不同地域的风格在展厅中交织碰撞,犹如一场农民画的“全国大派对”。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每一位走进展场的市民目不暇接,尽享这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

全球传情: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若说綦江农民版画在国内广受赞誉是其“一域之光”,那么它的海外之旅,才真正标志着这段文化叙事走向了世界舞台。

綦江农民版画的“高光时刻”始于1984年元月——作品首次受邀进入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让全国观众领略到巴渝乡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后,它陆续远渡重洋,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亮相。如今,其足迹已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张生动传递“巴渝风情”的文化名片,以刀笔之间的质朴与灵动,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温度。

先看作品“走出去”的底气。近年来,綦江农民版画多次在全国大赛中频频出彩,1500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外美术馆甚至中国驻外大使馆收藏——试想,在异国他乡的展厅里,国外友人对着一幅刻着巴渝农舍、綦江盐马古道的版画驻足,或许会不禁好奇:“这地方在哪儿?太有意思了!”无需言语,一方画面,就已将中国乡村的故事娓娓道来。

再看创作者“走出去”的温度。綦江版画家们带着作品去国外交流,不仅是去“展出来”,更是去“交朋友”,与国际友人聊创作、聊文化、聊生活。比如在2024年11月坦桑尼亚的展览上,当地观众对着作品《秋收》啧啧称奇,不仅喜欢水墨意境,更佩服綦江人把老刀法和新技术结合的巧思。艺术家们也会分享“用辣椒做红色颜料”“刻船工号子线条”等创作细节,让远方的人们真切触摸到作品背后的文化肌理。

最难得的是文化“融进去”的共鸣。与一些略显高冷的艺术形式不同,綦江农民版画的核心是“生活化场景”——既有中国农民丰收的欢腾,也有全世界都能共通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借一把刻刀、几抹色彩,它悄然拆除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读懂其中蕴藏的朴素喜悦与共同期盼。

烟火共生:刻刀下的新生活

如今的綦江农民版画,早已不只是墙上的装饰,而是真正能走进生活、创造价值的“宝贝”。

为了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綦江搭起了“区版画院+街镇+学校+村社”的四级培训网络,一步步跑通了“创作-培训-转化”的产业链。每年培训200名专业作者、2000多名爱好者,年产新作500多幅——相当于每天都有新的“版画故事”诞生,从根源上解决“传承断层”问题。

在2747平方公里的綦江土地上,版画元素早已悄悄“溜”进日常的各个角落:生态农业科创园的温室走廊里,墙面改成了版画展陈区,游客扫个码就能听画里藏着的乡村故事;东溪镇的花生基地旁,农民白天用智能农机种花生,晚上就拿起刻刀画《花生丰收图》,连“东溪花生”的包装上都印着版画二维码,买袋花生都像带了件小艺术品;古南街道的奇妙村更有意思,把农舍改成文创场馆,老中青艺术家在这创作版画,成了和美乡村的生动样板。

更令人欣喜的是,綦江农民版画正在不断突破表达的边界,拓展应用的场景。截至目前,已开发出50多个系列、超过200款衍生产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在2025年“和美乡村”农民画精品展上,不仅举办了大型版画体验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学生亲手感受刻印之间的非遗魅力,还首次推出“农民画品鉴交易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拍卖的方式,帮助创作者对接市场,让“手艺”真正转化为“收益”。

从原始社会的刻痕绘纹到如今闪耀于世界艺术展厅,从农家院落的方寸桌案到联结全国画乡的广阔平台,綦江农民版画的成长“秘诀”并不复杂:它从未将自己束之高阁,而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既可以用辣椒做颜料刻录红色记忆,也能借助数码技术描绘高铁飞驰的现代图景;既能鼓励普通菜农执刀刻画生活点滴,也能让国际友人透过画面,读懂巴山渝水,感知中国乡村的生动气象。

这把刻刀,刻下的是綦江的故事,更是普天之下皆可共情的生活之美。

来源: 綦江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