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山有机茶:悠悠茶韵长 香茗溢四方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7 10:43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茶,于中国人而言,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文化的延续和生活态度的象征。位于屏锦镇天宝山的高海拔之处,重庆一箭春生态茶叶种植有限公司的1500亩生态茶园,正悠悠诉说着关于茶的动人故事。

四月的天宝山,山间还带着丝丝凉意,茶园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鲜嫩的茶芽在枝头悄然探出脑袋,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春日的美好,工人们头戴帽子,身背竹篓,手指在茶树枝头轻盈舞动,熟练地采摘着鲜叶。

▲重庆一箭春生态茶叶种植有限公司生态茶园,工人在采摘茶叶。

“春茶采摘可谓是争分夺秒,从3月初开始,将持续至4月底才基本结束,茶园正组织员工大力采摘春茶。芽叶内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氨基酸含量高,使得茶叶滋味更为鲜爽醇厚,茶香也更为清幽高雅。”重庆一箭春生态茶叶种植有限公司生态茶园负责人周希琼介绍道,预计茶园全年将采摘12吨鲜叶,产值接近400万元。

天宝山位于屏锦镇笋沟村,海拔720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云雾缭绕其间,阳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茶树上,形成了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漫射光,而且这里的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为茶叶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赋予了茶叶独一无二的韵味。

都说好茶七分采,三分制。采摘讲究时机,制作加工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从鲜叶的萎凋、杀青,到揉捻、理条等,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时间的把控精准到分秒,让每一片茶叶在最适宜的时间节点,经历恰到好处的工艺雕琢,才能让茶叶最本真的味道完美呈现,成就一杯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好茶。

“我们这儿的茶叶制作工艺可不少,有绿茶和红茶,现在我们都是白天采,晚上制茶,一刻都不敢耽误,就盼着尽快把茶叶制作出来。”周希琼笑着说,现在制茶采用机械化生产,制茶周期缩短,能快速供应市场,而且机器制茶能保证每个环节的参数稳定,茶叶的品质也就更稳定。

▲制茶车间,工人在加工茶叶。

在众多茶叶品类中,茶园精心制作的红茶尤为出众,其条索紧实,金毫尽显,色泽乌润金黄,汤色金黄透亮,滋味甘醇,耐泡回甘,带有馥郁持久的蜜果香。2023年,红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梁平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无疑是对茶园工艺的高度认可。

目前,该茶园已采收了2000多斤鲜叶,经过工人们的精心制作,鲜嫩的鲜叶转化为散发着馥郁香气的干茶,部分干茶已经跨越万水千山,顺利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成为了天宝山茶叶的重要“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这片茶园一直坚持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在茶叶种植、管护、加工等各个环节,全程采用人工除草、施肥、翻土等,且只施有机肥和农家菜枯,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也正是这份坚持,让茶园在2005年成功获得“中农有机茶认证”,成为重庆首个有机茶基地。

一叶有机茶,十年苦耕耘。重庆一箭春生态茶叶种植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等地理优势和武夷山红茶加工工艺的技术优势,在梁平率先建成有机茶标准化体系。2017年2月,该公司生产的绿茶、红茶荣获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并多次在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三峡杯”名优茶评比、国际名茶评比等多个权威展会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今年,茶园迎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景象,游客们慕名前来,体验采茶的乐趣。他们穿梭在茶树间,亲手采摘鲜嫩的茶芽,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茶园。这种茶旅融合的新模式,不仅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也为茶园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有机茶的需求越来越高,相信未来有机茶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市场也会越来越广阔。”周希琼说,接下来,茶园也将积极融入天宝山葡萄酒文旅融合基地建设,开发更多与茶文化相关的体验项目,延伸茶产业链条,让游客深入了解茶叶的采摘、制作过程,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推动产业升级。

来源: 梁平融媒  
编辑: 宋若冰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