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使命·2025”长江上游防汛抗洪演习在合川举行
2025-05-21 14:17
过境洪水叠加罕见极端暴雨,不仅导致断路断网断电,还引发山洪、厂房爆燃……面对多点多灾并发,如何应对?5月20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5”长江上游防汛抗洪演习。此次演习紧扣防汛救灾全流程分级分段递进预警响应,突出上下游省份协调联动和水库群联合调度。
▲演习现场 记者 李文静 摄
在位于合川区的主演习场,新技术、新装备纷纷登场,配合数字化“大脑”统筹指挥,为精准救援带来新战法、新突破,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和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秒级响应+精准调度
从预警到安置,全链条数字化
“受强降雨和上一轮洪水影响,嘉陵江将再次形成洪水,重庆防汛形势严峻。”根据这一演习模拟情境,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召集相关部委以及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联合会商,上述省市下发启动响应文件。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科学研判后升级至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指令秒级传达至市、区县、乡镇三级治理中心,同时向合川等重点区县增派救援力量。
合川区治理中心根据响应指令,通过智能预案自动推送至沿江镇街。沿江各街道收到指令后,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自动匹配责任岗位,将指令发布给相关应急责任人,并下发了避险转移任务清单。社区干部及网格员接到任务后,除采取鸣锣敲门、电话通知等传统方式“叫应”外,还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和“一板一眼两箱四路”一体化叫应装置,开展预警叫应,及时组织转移同时,还上传相关数据。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则通过“应急百事通”饮食保障模块申请餐食、饮用水等物资。
从市级决策到基层执行,从预警到安置,成功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这一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得益于重庆市构建的“一库一网两端三中心一平台”数字化基座,实现应急信息秒级流转、灾害态势三维呈现和资源调度精准匹配,有效破解了传统指挥体系中信息滞后、决策无据等痛点、难点。
山洪+“三断”
空天地一体通信来“破局”
“我们村发生了山洪,垮了3栋房子,有人失联,手机没信号,路也冲断了!”模拟场景中,合川区渭沱镇大岚村网格员通过应急叫应终端,在“三断”极端情况下成功发出求救信号。
接报后,合川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派出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并通过数字应急系统自动生成突发事件,下发乡镇、规资等区级部门,并上报市应急指挥部。
很快,渭沱镇上空传来旋翼轰鸣声。原来,市应急管理局通信支队搭乘救援直升机已经到达指定地点,正在实施空中索降作业。到达地面后,队员们迅速架设便携式卫星站、370基站、会议终端和图传设备,打通灾区指挥通信链路。
随着空中与地面通信链路的全面连接,应急指挥通信链路已完全打通,灾区约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公网通信恢复正常。
近年来,重庆通过搭建“公网保底、专网专用、卫星补盲”的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组建2300余人的专业通信队伍,配备前突通信指挥车、无人机通信中继等装备1.16万台套,确保队伍到达现场后5分钟回传图像、“三断”情况下10分钟恢复通信。同步完善市、区县、乡镇三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组建42支区县队伍和1031支镇街队伍,显著提升了灾害应对能力和基层先期处置效能。
新技术+新装备
科技赋能“催生”新战法
记者注意到,此次演习突出科技赋能,新技术、新装备纷纷登场,为精准救援带来新战法,有效提升险情响应速度,为应对各类灾情积累实战经验。
例如,为转移被困人员,重庆市灾害事故工程抢险救援安能队驾驶“救援航母”动力舟桥一路水上飞驰。动力舟桥长40米、宽8米,可保障70吨级重型装备和车辆渡过江河,也可一次性转运500人。
“发现昏迷的失联人员,急需转移!”很快,搭载有呼吸机、除颤监护仪、注射泵、吸引器、氧气瓶等航空医疗设备的“阿古斯塔139”航空应急医疗救援直升机到达救援现场,“空中生命通道”打开。
再如,模拟情景中,菜籽油加工厂因洪水倒灌引发反应釜连锁爆炸,临近危化仓库存放氢气瓶,存在重大爆炸隐患。消防救援人员利用机器狗和防爆无人机侦察现场后,使用2台灭火机器人抵近仓库,进行冷却隔离;市应急管理局航空救援总队操控4架灭火无人机喷射泡沫,精准扑灭事故厂房外围火势。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重庆市将以此演习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加快新质救援能力生成,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持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