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交通基建多维发展,绘就畅行无阻新画卷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1-02 10:30

近年来,我县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渝万高铁建设紧锣密鼓推进,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农村客运蓬勃发展,不仅让民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也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公路通村进组

高铁建设引领速度  拉近区域距离

渝万高铁作为我县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自开工以来便备受瞩目。在渝万高铁丰都段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工人们忙碌穿梭其间,一座座桥墩如巨人般拔地而起,一段段隧道在山脉中稳步掘进。

建设中的渝万高铁丰都段

渝万高铁线路正线全长251公里,其中丰都段线路长约3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途经我县名山、树人、虎威、十直等乡镇街道。自2022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各参建单位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克服了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重重挑战。

据介绍,渝万高铁丰都段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其中,学堂咀隧道较计划提前172天顺利贯通,为后续轨道铺设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渝万高铁建成通车后,我县与重庆主城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真正意义上实现同城化发展。

“我在重庆主城工作,现在每周回家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在路途上。渝万高铁开通后,不仅能让我更快地与家人团聚,还将为丰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丰都、来到丰都。”市民曹利说。

渝利铁路丰都段

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拓宽发展版图

除了铁路,我县境内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加密,已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通道”。丰忠高速、丰石高速、银百高速等高速公路在丰都境内纵横交错,垫丰武高速建设也紧锣密鼓推进,它们与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网无缝对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枢纽。

横跨龙河的高速公路桥

高速公路的完善,让丰都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以前外地游客来丰都旅游,要么坐船,要么到涪陵下高速后再走很长一段普通公路,现在高速直达丰都,大大节省了游客出行时间,游客的游玩体验也更好了。”名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3.61万。

对于本地居民而言,高速公路带来的是生活的便捷与高效。市民邓静说:“我经常开车去周边城市购物、游玩,高速公路让出行变得轻松愉快。而且,交通便利了,外地的亲戚朋友也更愿意来丰都做客,我也更方便带他们欣赏家乡的美景美食。”

农村客运覆盖全域  打通出行末梢

与此同时,我县的农村客运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县积极构建覆盖全域的农村客运网络,全县农村客运线路已实现3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行政村通农客率达100%,切实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美丽山乡路

这些农村客运车辆定时定点发车,严格按照规定的线路运行,为村民们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村民秦森高兴地说:“现在通了客车,我们出门再也不用愁了。以前去镇上赶集,要么走路,要么搭摩托车,又不安全又不方便。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客车,几块钱就能到镇上,还能直接坐到县城去看病、走亲戚,太方便了。”

公路通村进组

农村客运的发展,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许多村民借助便捷的交通将自家种植的农产品快速运往城镇销售,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

据了解,截至“十三五”,全县道路总里程达到7262公里,其中国道110公里、省道403公里、县道324公里、乡道579公里、村道5846公里。公路密度达250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自然村通畅率、行政村通农客率均达100%,逐步形成了外畅内联的快速网、互联互通的干线网、覆盖城乡的基础网。

动车通过渝利铁路丁庄大桥

如今的丰都,渝万高铁建设加速冲刺,高速公路网络内畅外联,农村客运畅达乡村角落,交通出行的全面升级,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也为丰都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石,一幅以交通为笔绘制的宏伟发展蓝图正在丰都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宋若冰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