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文物保护:如何让历史瑰宝在现代活下去、火起来?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1-29 14:46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文物得以保存至今。这些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近年来,丰都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保护第一,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制度+科技,防护大升级!

丰都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截至目前,我县共有1076处不可移动文物和5万余件可移动文物,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为我们了解丰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样本。

为了保护、传承好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文物,县文物管理所通过建立保护制度、加强安全防护、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杜宜清庄园

“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文物巡查制度,明确规定定期对县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检查,包括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等。同时,制订详细的文物库房管理制度,确保文物的管理有据可依、有制可行。”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屏说。

据了解,我县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专门的巡查队,每个月去实地巡查一次,重点巡查文物有没有损坏,周边有没有非法建设项目等。对于我县的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所的巡查队每个季度会去巡查一次,当地乡镇也会组织人力每个月去巡查一次。

安装保护标志牌

在文物存放地和重要文物保护点,县文物管理所还安装了先进的安防设备,如监控摄像头、报警系统等。对于古建筑类文物,配备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除易燃物。

宣传+引才,保护大强化!

为了让市民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县文物管理所通过多种途径向民众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开展了文物保护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利用本地媒体平台、村村通小广播、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文物保护相关内容,增强民众保护意识。

宣传文物保护知识

去年5月,在小官山古民居,县文物管理所举办了“古代钱币展”活动,展出了新石器时代到民国的货币,各式贝币、纸币让前来参观的市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古代的货币,原来贝壳也能拿来做货币,太不可思议了。”市民刘珍女士说。

除此之外,县文物管理所还引进专业人才,使文物修复、利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近几年来,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79万元,对我县404套实际数量413件铜、铁、陶、瓷、纸质类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其中丰都县文管所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铁质文物除锈及封护材料技术研究项目被重庆市文物局评为2022年度文物科技创新项目。

修复+活化,古建大焕新!

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见证。经过岁月的洗礼,不少文物早已变得千疮百孔,不复当年的姿态。但经过现代技术的修复,残破的文物也能恢复如初,延续着历史意义。并且,修复后的文物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多的经济、文化价值,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

仁沙镇陶家坪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国时期,陶家坪村建起了一座陶氏宗祠,后在此开办过新式学堂。因为年久失修,陶氏宗祠一度濒临倒塌,后被列为我县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这座古老建筑能保存,加上陶家坪村有不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新的实践载体,陶家坪“新丰书院”得以建设。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依托陶氏宗祠原主体及周边结构,以‘书香·陶家坪’为主题,梳理‘教育兴邦、耕读传家’为文脉,着力打造新丰书院。”仁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陶世权说。

如今的陶氏宗祠,成为了集议事堂、图书室、村社食堂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丰书院”。村民们在“仁义礼堂”里商量大事小事,孩子们在“仁智学堂”读书写字,老人们在“仁爱食堂”享用美味可口的饭菜,让乡村精神文明有了生根生长的沃土。

来源: 丰都发布  
编辑: 宋若冰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