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观音桥街道:15 分钟“圈”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幸福温度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03 15:47

在重庆市大力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建设“15 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之举,承载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任。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作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之一,正以“一圈多能、空间焕新、公益夜校、社区经济”相融合的创新实践,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2月26日,全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创建工作推进会在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召开,来自22个区县的相关负责人在此现场调研,探寻观音桥街道的“幸福密码”。

“想要对生活圈进行环境和功能提升,资金从哪里来?”“怎么才能让居民对生活圈里的服务可感可及?”“夜校的公益性如何保持?”面对这些提问,观音桥街道负责人说:“答案就在居民们的日常里。”

一圈多能:15分钟勾勒出幸福半径

清晨,渝北社区的孙嬢嬢在一米乐园锻炼身体,然后送孙子上学,接着穿过焕然一新的温情民心记忆街去“奶奶温暖工坊”和朋友们做手工,北仓里树上的针织装饰品便是出自他们之手。中午,孙嬢嬢前往农贸市场购买食材,饭后再来到口袋公园和住在附近的居民们唠唠家常;到了晚上,孙嬢嬢还参加了社区夜校的“智能手机课堂”,学习预约挂号、扫码乘车。“现在这边生活越来越方便了,感觉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街区比以前更有活力了。”孙嬢嬢指着手里的服务卡说。

孙嬢嬢的日常生活轨迹,是观音桥街道老年群体的缩影,也是街道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一份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的基层答卷。在这里,居民的需求被精准拆解到每个生活场景。观音桥街道坚持“问计于民”,根据居民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并制作了“服务小卡片”挂在街区里的便民服务亭外面方便居民取用,卡里既有社区、网格、网格员的基本信息,也有可提供服务地点、联系人的主要内容,把服务送到居民的手上。

空间焕新:从老旧社区到文化新地标

当城市更新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答题,观音桥街道选择用绣花功夫作答。在北仓文创园,新旧交融的场景成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中的亮点。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有机更新’对北仓这个工业遗迹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北仓文创园内,观音桥街道相关负责人摸着保留自50年代北仓的“花砖”介绍道。秉持集约利旧的理念,改造中特意保留建筑原有的独特风貌,通过设计的小巧思,让旧厂房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北仓里整体改造面积超13万平方米,涉及改造房屋44栋、72个单元,约1487户。如今,北仓50%的公共空间里藏着图书馆、展览馆、创客空间,塔坪101-113号老居民楼下开起了咖啡馆、古着店、珠宝店,用核酸亭改造的便民亭具备母婴哺乳、自习阅读等多种功能。曾经的老旧小区,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成功变身“幸福载体”。

公益夜校:以兴趣课堂撬动基层治理

“夜校不仅是课堂,更是基层治理的‘情感枢纽’。”在观音桥街道相关负责人的眼中,每周更新的观音桥夜校课程表,是社区居民们翘首以盼的“幸福指南”,更藏着基层治理的巧思。2023年8月,重庆市首家纯公益夜校——观音桥夜校开课,并迅速爆火。短短一年多时间,夜校已发展到25个特色校区,开设涵盖书法、AI运用、非遗手作等多领域的课程720余次,累计服务学员超过1.5万人次,更有135名志愿者教师、14家爱心企业构筑起“公益生态圈”,为夜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共同织就基层治理网络。

街道坚持党建统领,以自治、公益、共享的原则,着力引导夜校师生与社区治理相融合。社区为每位授课老师按课时奖励公益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帮助独居老人、困难人员买点菜、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实现公益爱心的传递。同时,夜校面向老年人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化学习课程、帮教带教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跨过“数字鸿沟”。

夜校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街道基层治理的重要品牌。在这里,爱心与行动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将温暖播撒至观音桥街道的每一寸土地,成为这片街区最靓丽、最暖心的风景。

社区经济:激活社区造血功能

观音桥街道充分利用渝北社区毗邻商圈的地理优势,吸纳重庆化医集团、重庆旅投集团等优质企业成为社区经济“合伙人”,积极探索研学、考察线路开发,盘活社区闲置资产等,以社区经济反哺社区发展,赋能高品质生活圈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街道创新“自治金”制度,将社区经济收益部分注入自治金,用于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每笔钱都要晒在阳光下。” 这是街道对居民的郑重承诺。

具体而言,街道一方面搭建“议事厅”“网格议事会”等平台精准对接需求,将资金投向环境、服务、平安等6类“小而美”项目,让居民全程参与决策;另一方面建立“五环节”项目运作机制,通过专家、居民代表联合评审优化方案,并采取“三次拨付+过程监测”模式,对实施进度、财务合规性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每笔资金高效用于民生,实现“居民定需求—民主管项目—闭环控质量”的良性循环,既提升社区自我造血能力,又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从工业遗迹蝶变为文化地标,从公益夜校延伸至治理创新……在观音桥街道,15分钟不仅是时空标尺,更是超大城市治理中人文关怀温度的精准计量,绘就出一幅“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高品质生活画卷。

未来,观音桥街道将扎实推进城市治理思路理念,持续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效能,将“优质公共服务下沉”要求转化为具体清单,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打造具有观音桥辨识度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样本,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重庆市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谢静)

编辑: 彭光瑞   主编:王萃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