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足不出“圈”“近”享生活
2025-04-18 09:44
▲ 老人们在老年公寓度过快乐时光
▲ 多样化的活动让老人尽享“花样”晚年
▲ 老人在用餐同时为社区老年食堂点赞
▲ 老人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既是每个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渝北区相关部门、镇街积极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通过把养老服务资源汇集在广大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更好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生活在渝北的老人,幸福生活,“一刻即达”。
打造“数字养老圈”
让“银发族”智享养老
独居在家,到底能否享受到惬意而安全的养老生活?
如果让仙桃街道同盛路社区的陈良素老人回答这个问题,她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当然可以。”
陈良素和老伴儿是空巢老人,平时子女不在身边,虽然身体尚可,但长期独居生活让子女们甚为牵挂。于是,仙桃街道在她家安装了一套智慧化电子设备,包括智能网关、红外感应、声光烟感、一键求救紧急按钮等,这些硬件均与智慧养老APP、社区养老服务站、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等进行了连接,所有数据汇总到云上智慧居家养老系统,当发生危险状况或生命体征数据异常时会自动报警,系统后台接收到报警信号后,第一时间联系老人或派人直接赶往现场提供救助,形成从老人自身、紧急联系人、网格员、网格长、街道值班室每级300秒的五级预警响应机制。
几年前的一天,陈良素所在网格的网格员张华手机突然弹出了安防报警提醒,提示陈良素家中的烟雾报警器触发。随后,张华立即联系陈良素,但电话没人接听。张华马上赶往陈良素家中,经了解,原来是老人家炒菜油烟太大,不小心触发了报警器,只是虚惊一场。
这一系列智慧化改造让陈良素赞不绝口。“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我们的生活方便多了。”老人拿起手机向记者演示:打开智慧养老App,里面设置了健康管理、智能设备、健康资讯等板块,详细记录了老人每天的步数、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数,还可以观测到老人的睡眠、心率,且有提醒用药功能,整个APP操作起来十分简单,除了老人自身外,千里之外的子女也可以随时通过APP观测到老人的健康状况。
智慧化设备让老人身边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关怀照护链,这是仙桃街道智慧养老成果的生动体现。面对辖区老年人多的现状,仙桃街道构建了“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医养结合”“医+养+科技”三位一体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平台,在利用街道有限场地嵌入养老床位、养老站,为部分高龄、失智、失能的老人提供定制式集中养老服务的同时,把更多触角延伸至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家中。仙桃街道的做法仅仅是渝北区推行智慧养老的代表。
在龙山街道龙山老年养护中心,电灯、空调、电视等接入物联网,老人通过语音就能操作;在回兴街道椿萱茂老年公寓,电灯和窗帘可以自动打开、拉开,智慧音响接收语音指令便可播放音乐、播报新闻,卫生间溢水会自动发出警报。同时,在渝北,智慧养老还延伸到了老人们的家中,老人们按下专用手机按钮,“助老员”便可上门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十分方便……
构建“便捷生活圈”
让晚年生活步入“阳光里”
现年82岁的双龙湖街道飞湖路社区居民王远学,每天一早起来,就会步行前往家附近的社区适老化公园益寿园。从家门口到益寿园,只有5分钟的距离。在王远学老人看来,这5分钟,是他开启一天惬意养老生活的时间。
从益寿园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老树,老人们在树下喝茶、聊天,度过愉快的悠闲时光。而这也是王远学的主要阵地之一。坐在这里和老伙伴们一起喝喝茶,看看其他同龄人唱歌、跳舞、下棋,时间就这样舒适地淌过。据了解,双龙湖街道在这里建成全市首个没有围墙、没有屋顶的户外养老站,街道为户外养老站起名为“阳光里”,希望老人们在享受服务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沐浴阳光,成为群众身边“没有围墙、没有屋顶的养老站”。
当镜头转到双龙湖街道蓬莱·五星路社区养老服务站,每天都会迎来不少周边的老人。69岁的胡淑翠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从家到社区养老服务站,胡阿姨只需花5分钟的时间。患有糖尿病的她,每天一早都会到这里监测血糖。胡阿姨告诉记者,这里除了可以提供免费血糖、血压的测量服务外,每个月都会为他们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健康检测,并根据他们的情况,提出这个月的饮食建议。同时,这里还有各种康复训练仪器,可供需要的群众使用。
近年来,双龙湖街道通过聚焦老人最急、最盼、最愁的问题,不断丰富老人医、食、乐、养等服务内容,从“家、园、站、点、校、中心”六个方面发力,全力开展全域宜居养老社区建设。“家”,即居家养老,扩大家庭适老化改造范围,对辖区60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家庭床位建设,使老人家中的床位成为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园”,即打造老年主题文化园,将辖区游园有机串联在一起,进行公共区域适老化改造和养老氛围营造。“站”,即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营,探索养老服务站运营路径和服务模式,在为老人提供日常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引入开展康复理疗、中央厨房助餐等特色服务,努力实现一站一品。“点”,即慢病康复理疗点,配置康复理疗设施,为老年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校”,即老年大学,利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设渝北区老年大学双龙湖街道分校,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站场地和站点特色,设置老年大学教学点,开展常规+特色的教学服务。“中心”,即协调场地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丰富养老业态,助推发展。
老人在哪里,养老服务就跟到哪里。在渝北,越来越多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也步入了“阳光里”。
绘就“幸福夕阳圈”
让老年人没有后顾之忧
谈到现在的生活,家住兴隆镇龙平村83岁高龄的罗诗忠老人脸上满是笑容。“家里改造得太贴心了,我和老伴现在自己就能活动,安全有了保障,子女也放心。”罗诗忠满意地说。
罗诗忠老人一家是低保家庭,他和妻子因一次意外跌倒导致身患残疾,此后行动不便。在此次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区民政局会同兴隆镇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家庭生活空间,为其在大门口铺设了防滑地胶,床边安装移动助起扶手等设施,让老两口的起居生活少了些“磕碰”。
无独有偶。作为渝北区的一名五保户老人,今年80岁的周天全一直以来有两个愿望,一是有病能治,二是有地养老。如今,他的两个愿望都变成了现实。2022年4月,他被送往医养结合机构——悦来老年康养中心,在那里,医护人员为他的右肢做了精心治疗,并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医养护理。
两位老人幸福的养老生活得益于渝北区奋力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所作的努力。近年来,我区加强顶层设计,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卫生健康、养老事业一体部署、齐头推进。通过健全“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等多种模式,推动医疗、养老,全方位融合、全人群覆盖。在公办公营、智慧养老等方面深度探索,打造出了诸如悦来老年康养中心、“医+养+科技”三位一体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项目,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在夯实基层医疗基础方面,我区开展“组团式”帮扶,创新实施城乡“医疗反哺”计划,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慢病管理、妇幼健康、中医养生、特色专科四个部,由区级医院牵头对其开展全方位帮扶,让老人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采用“一站式”服务,全力探索推进医疗、养老“同一地点设置、同一团队管理”,打造公办“医养护”一体化康养机构,建立了与上级医院会诊转诊机制,通过远程连线、上门巡诊等方式开展健康服务,病情复杂的老人优先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回康复护理,有效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积极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和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辖区范围内低保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保驾护航,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感。
数读>>>
截至目前,全区新建家庭养老床位900余张
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约10万人次,完成率达120%
完成347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预警监测设备安装
完成适老化改造1650户
全区为5473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
建设社区老年食堂54个,供餐17.5万余人次
开展居家上门服务36万人次,线上关爱服务24.5万人次,老年人活动2.4万场次
记者手记>>>
幸福养老
“夕阳”更暖
老有所养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按照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理应跟上相应的步伐。受传统文化与家庭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美好的晚年生活往往与子孙绕膝、天伦之乐等家庭场景联系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居家养老却面临独生子女照护老人的压力增大、照护专业性不足等制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渝北区积极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把养老服务资源汇集在广大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从而更好满足老年人对家庭温暖和社区支持的双重需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解决好“养老”问题是千家万户的殷殷期盼。未来,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