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北碚夜市的两次变化
2025-05-21 10:44
5月11日,夜幕下的北泉夜市,50余个摊位依次亮灯,熙攘的食客大快朵颐,飘来的饭菜香与升腾的烟火气,显得热闹非凡,又井然有序。
然而一年前,夜市临近嘉陵风行步行街,还上演着城管与摊贩“打游击”,住户与游商“吵嘴仗”的剧情。更有甚者,争抢摊位的治安管理事件也时有发生。
那么,为何会出现质上的变化。这一年,北碚做了两件事儿:第一,建起北泉、天生等7个临时规范试点摊区,把流动摊贩固定下来;第二,植入数字化手段,让摊区治理开启“技管+人管”双重模式。
把流动摊贩“归拢”到夜市
夜市管理,一头连着经济消费,一头连着民生饭碗。数据统计,我区有近1800个流动摊贩,其中失业人员占比40.4%、40岁以下摊主占比50.3%。
去年夏天,由于嘉陵风情步行街管理方变更,街区巷子里开始涌现出一批游摊,一年之内数量翻了一倍,巅峰时期甚至达到近百家。
生意是红火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治安问题。“我们经常接到投诉电话,说步行街上的游摊又因为争位置吵起来了。”北温泉街道城管大队副大队长胡江洪告诉记者。
当这样的情况频率增加时,管理执法便不能只“堵”不“疏”。与其翻来覆去地劝和,不如给他们安个家。
“给我们一周时间,我们去找位置办夜市,一定会让大家固定下来做生意。”去年8月,区城市管理局联合公安、社区等力量,向摊贩代表们立下了“承诺书”。
选夜市场地、设计餐车、划定摊位、……不负所望,一周后,北泉夜市在临近状元碑地铁站的一处狭长空旷处“支”起来了,这里仅距原流摊聚集地100米。
从最初担心位置变更生意变差,到天晴下雨都有固定位置,摊主们的心态随着顾客变多,也开始明朗起来了。“以前到处打游击战,现在摊位固定客流也就稳定了。”人称“奥尔良叔叔”的老李(化名),经营着销售量前五的旺铺,食材几乎每天都能一销而空。
“现在摊位供不应求,好多摊主都还排着队咧。”胡江洪告诉记者,北泉夜市从开街的35个增至55个,“摊位集中起来了,人流量也更集中,管理更加方便,群众投诉也大大减少”。
类似北泉夜市这样的临时规范试点摊区,北碚有7处、共630个摊位。摊主可通过渝快办注册和了解摊区位置、数量、经营类型等信息,现已有257名摊主进行注册。
其中,地处居民区嘉茵苑摊区,经营范围为蔬菜水果类,经营时间为早上6点到10点。而临近西南大学的天生夜市,则迎合年轻消费群体,鲜花、美食、DIY制品……各类摊位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据悉,该夜市累计解决300余人就业问题,辐射消费群体4万余人。
当夜市连接了“智慧大脑”
“北泉夜市发现地面油污,请及时处置!”近日,区治理中心数字大屏上跳出一条预警信息。
这是一条由无人机抓拍后AI生成的信息,收到消息后,城管执法队员前去查看,并联系摊区保洁进行处置,整个过程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
这是北碚区“便民集市特色服务应用”的微缩一角。今年1月,区城管局在北泉夜市设置感知资源,调用450余个雪亮工程摄像头,通过AI算法实时识别超时段经营、超范围经营、暴露垃圾等6类违规行为,并结合数字治理平台进行事件处置分发,构建起“服务-预警-处置-响应-分析”全链条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针对餐饮垃圾、油污残留、噪音扰民等摊区管理“老大难”问题,北泉夜市首次载入“一区一码”,并将其接入区治理中心的数字管理平台,从顾客端的“一码投诉”,到处置端的“一屏掌握”,实现“便民集市特色服务一件事”。此外,北泉夜市还采购智能环卫机器人,晚上12点后对摊区进行集中清扫。
数字化治理带来的改变,直接受益的往往是顾客和摊主。在北泉夜市,记者看到红色标线清晰划定经营区域,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测违规经营行为。
“感知系统发现违规行为后,会自动发送信息区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再根据事件分类联系相关部门镇街。”据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介绍,应用上线以来,截至今年5月中旬,已累计处置案件503件,事件处置率100%,巡查完成率100%,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等问题引发投诉同比下降56.3%。
据悉,北碚正积极融入全市“信用+”服务超大城市治理综合场景矩阵,探索建立摊贩信用积分制度,共享民政的“救助通”市场监管的“渝食安”“退役军人服务”等应用数据,届时可实现摊贩管理一屏智控、摆摊场地一键预约、食品安全一链监管。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