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人与青山两不负 “宿”造乡村发展新引擎
2024-11-15 10:42
深秋的北碚充满诗情画意,步行走在位于北碚缙云山缙云村的山隐民宿,新中式木制风格的建筑与周围森林融为一体,院里一桌人正围炉煮茶,一派惬意。
▲山隐民宿
“我开了很多年,但直到今年8月,这个民宿才真正焕发活力。”该民宿老板任先生说,得益于北碚区实施的缙云山乡村民宿改造提升项目,自家民宿纳入改造范围,这才大变样。
缙云山山上是自然保护区,山下是城区,外围是缙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周边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北碚区为持续发挥国家级“两山”转化基地实验示范功能,采用“千万工程”的乡村发展逻辑,实施缙云山乡村民宿改造提升项目,有效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人居环境改造、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提升缙云山“颜值”“价值”的同时探索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效途径。
“缙云山一直都美,以前是天然美,现在更‘时髦’。”为了打造这份“时髦”,北碚区编制了《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根据规划拆除各类建构筑物,栽种植物,打造黛湖、腾龙垭、马中咀、雨鸣涧等生态修复项目,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等。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7.6亿元,缙云山“绿肺”功能得以恢复,也为“美丽生态”转为“美丽经济”打下扎实基础。
▲黛湖
景色更美,游客更多,怎样让人气变财气?“我们想到可以用精品民宿留住大家的脚步。”据北碚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制定《推动缙云山“一心四片”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和《北碚区缙云山“一心四片”乡村民宿改造提升(2024-2026)融资贴息专项政策》,采用“政府引导、村民自建、专业团队参与”的模式,与国内知名民宿运营团队合作,推动更多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回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本地村民“自投、自建、自营”,将政府、市场、群众串联成一条生态价值转换链。
“可以在民宿卧听潇潇夜雨,在雨夜中体会李商隐的心境。”该负责人表示,改造升级后的民宿人均消费从100余元提高到近600元,实现了高品质、高收益、高质量发展。明年缙云山“一心四片”民宿项目将完成整体改造,综合整治后的缙云山将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样板。
(文/张颗)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