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校园
核心提示
大路漫漫,正道煌煌。巍巍学府,教泽绵长。树蕙滋兰,桃李芬芳。
从建国初期应运而生,到在巴渝大地卓然而立,重庆工商大学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在峥嵘岁月中记录“上下求索,兴我工商”动人故事,奏响“培育栋梁,富国兴邦”的最美乐章,演绎“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教育诗篇。
奋楫扬帆新时代,逐梦奋进新征程。作为重庆唯一一所公办财经类高校,重庆工商大学心怀“国之大者”,勇担为国家图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社会育新人之时代重任,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推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取得成效,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 赓续荣光 在改革发展中跨越腾飞
71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对于重庆工商大学而言,却写就了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自强不息的奋斗史,锐意进取的发展史。
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西南工业重镇重庆,响应国家“培养工业建设人才”方针,创建开办重庆机电工业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从这里萌芽生长。
1963年,国家经济发展急需懂经济会管理的商科类专门人才,重庆市财贸干部学校开启了办学之路。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东风,重庆吹响教育强市号角,巴渝本土第一所市属本科院校——渝州大学诞生。
1985年,为改善西南地区商业高等教育布局,一所新型高等商业院校——重庆商学院,在重庆财贸干部学校基础上升本办学。
2002年,遵循国家对高等教育“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发展战略,渝州大学与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成为重庆工商大学。这所屹立于长江之滨、嘉陵江畔,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由此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篇章。
两脉相合,文脉绵延,薪火相传。重庆工商大学立“厚德博学·求是创新”之校训,赓续初心;守“爱国诚信·和谐奋进”之校风,偕作偕行;承“明德循理·精业育才”之教风,躬行师道;严“勤学善思·求真笃行”之学风,砥砺求索;铸“含弘自强·经邦济民”之精神,笃行不怠。
71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如今的重庆工商大学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抢抓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机遇,以合理的学科布局、坚实的学术根基、雄厚的人才力量、丰硕的科研成果、有效的社会服务、深远的社会影响,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新跨越,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取精用宏 厚积薄发 构建学科发展生态体系
2022年6月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重庆工商大学投资学、审计学、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体育教育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数据显示,重庆工商大学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9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2个市级特色专业,分布占招生专业数的55%。
一流的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对标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积极构建覆盖全学科的“国家—市级—校级”三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从校级专业建设培育到市级专业立项建设,再到国家级专业认定,逐级夯实人才培养的新基建,构筑起“十四五”高质量人才培养基本单元。
一流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
在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同时,重庆工商大学以“双一流”为引领,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的支撑作用,推进“大商科+新工科”实现创新发展,打造“经管一流、理工精品、文法艺特色”三大学科群,形成商工融合、多科协同的学科生态体系,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融合、结构科学的财经类高校文科教育新范式,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
建章立制,建设平台,为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打好基础”。重庆工商大学制定《重庆工商大学高水平新文科学校建设方案》《重庆工商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等“2+3”“四新”建设方案,获批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学校(培育)项目,打造重庆市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食品营养与健康(火锅)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等,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布局、构建了科学生态。
截至目前,重庆工商大学建成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市级“一流学科”,14个市级重点学科,智能商务、智能金融2个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第四轮的学科评估中,学校6个学科上榜,其中5个学科排名市属高校第一。
聚力赋能 提质增效 造就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之本。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与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综合改革息息相关。
随着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与“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重庆工商大学肩负为重庆乃至全国培养既能扎根中国大地又能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拔尖“领军”人才的使命,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为核心,依托一流专业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思想引领、招生就业、课程构建、师资打造等途径,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凝心铸魂,思政教育落地有声。重庆工商大学通过“五个一”建设,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个关键点,夯实“三全”育人主渠道,助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形成,让学生在思政教育的熏陶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形成机制,招生就业稳步推进。重庆工商大学构建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落实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和地方农村专项计划等,在全国31个省份和港澳台地区实施本科招生计划,每年维持在7000人左右。同时,学校把毕业生就业放在稳就业、保就业的首位,确立“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家长支持、全员帮助”的就业工作总体思路,借助“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和“大学生帮扶中心”,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选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创新形式,课程改革有声有色。重庆工商大学构建“专业基础实验—跨学科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验”三层次的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开放实验、跨学科综合、创新创业实战”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引入长江雨课堂、超星、智慧树等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工具,与学校的在线综合学习平台共同打造交互、立体多维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添力。
俊彦济济,名师荟萃助力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德能并重、育训并举,围绕“多举措聚才引才,全方位育才惠才”,开展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施优秀人才(团队)定向扶持计划、高层次人才贡献激励计划等,以更好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
接下来,重庆工商大学将加快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与课程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 攻坚克难敢为科研先锋
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共计新增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09项,近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前5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重大奖项。
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提交智库成果850余份,20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入选中国大学专利转让60强,获“2018年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地方贡献奖”。
拥有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1个科技部、教育部和重庆市级科研机构……
翻开重庆工商大学的科学研究成绩单,一项项显著的科研成果镌刻了学校近年来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的脚印。
在重庆工商大学看来,科研项目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此,学校坚持战略引领、组织创新、深度融合、系统推进的指导原则,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好自由探索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以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进科研平台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以完善评价改革议事机构建设、推进学术诚信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科研评价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学校出台《重庆工商大学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进网络、进实践教学环节的“五进”活动;开展学科科研团队建设试点,探索基层学术组织建设路径,推动科研资源配置重心下移;组建学术道德委员会,完善学术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
展望未来,重庆工商大学将以优化科研组织体系统筹部署科研为主攻方向,培育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展高质量合作交流,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人才流动、技术合作、政策激励的创新环境,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 合作办学朋友圈不断扩大
重庆工商大学留学生院主办的2022年秋季线上汉语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吸引了来自泰国的圣尼古拉斯学校、班玛堪学校、汕巴东高中、梅林中学的近200名师生共同参与。
学员们通过“云端”课堂的方式,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了解了网络社交、扫码支付、电商购物等中国现代生活方式,重庆景点“线上”打卡环节让海外师生隔着屏幕感受了重庆山水之城的魅力;在制作中国结、了解汉服礼仪、开展剪纸课等体验环节,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这是重庆工商大学坚持开放互助共享、打破学校固定围墙、激发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重庆工商大学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深入进行“开放办学”模式研究,拓宽开放渠道,提升办学层次,把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进合作项目,积极构建全球合作网络。
校地合作、学研合作,助力国内合作发展行稳致远。重庆工商大学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和重庆主城都市建设战略机遇,构建“双向互动、内外衔接”工作机制,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
自2012年来,学校共签署130余个合作协议,与万州区、渝北区、南岸区、南川区、阆中市、广安市等20余个市、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阿里巴巴、京东云、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和近10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国证券业协会、重庆市律师协会等行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中外合作、开放服务,绘就国际合作与交流鲜明底色。重庆工商大学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32个国家(地区)的近10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国际本科“2+2”出国培训项目、年均聘请20余个别国近100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开展了师生互换、联合培养、师资培训、科技合作等对外交流。
同时,学校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文教类“高端外国专家”团队项目,“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项目,开设了ACCA、CFA等国际特色项目班,在泰国乐德纳可信皇家理工大学设立海外语言文化中心,并成为“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成绩展台>>>
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先后获得重庆市国际人文特色高校、重庆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成为“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已为国家培养30余万毕业生,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86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900人左右,汇聚了省部级“百人计划”领军人才100余人,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获批1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项,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8项,立项市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5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获批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宋豫 华杰 陈洁 图片由重庆工商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