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这位平民教育之父,曾在北碚留下身影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2-02-18 08:25:03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这位平民教育之父,曾在北碚留下身影

——读苗勇新作《晏阳初》

王国平

1990年代中期,我分配至都江堰工作,曾无数次穿过满是梧桐的街道,到城郊“野”走,一块“都江堰市晏阳初工程学校”的路牌总是不经意间闯进我的视野。时而,有稚嫩的读书声飘出来,伴着鸡犬桑麻与蛙鸣蝉鸣,成为乡野的合唱。

“晏阳初是谁?”每次路过时,我都有这样的疑问。

然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那个被我在心里问过无数次名字的主人,1990年才以百岁高龄离去,而他倡导和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已经在中国大地上乃至世界版图上,轰轰烈烈而又安安静静地施行了70多年。

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1923年—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继而在全国推行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19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19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他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尤其值得追忆的是,晏阳初于1940年—1949年在重庆北碚歇马乡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更名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培养乡村人才的高等学校。在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在那段极其艰难的日子里,晏阳初和他的同仁们一起组织开展了在世界乡村史上影响卓著的华西乡村建设实验,书写了平民教育的辉煌篇章。晏阳初先生匆忙的身影,也成为当时北碚最朴实动人的风景。

说起中国的教育家和中国的乡村教育,很多人知道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陶行知领导的南京晓庄、卢作孚领导的四川北碚、黄炎培领导的江苏昆山、高践四领导的无锡黄港,但却不太知晓,与上述杰出的教育家一样,1926年晏阳初就举家迁往河北定县,探索出了世界闻名的“定县经验”。他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从四川走向世界的平民教育家,这或许也是苗勇写作《晏阳初》的初衷。

尽管苗勇没有和晏阳初产生过交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晏阳初的尊崇与景仰。他们喝着同一条河里的水,吃着同一片土地上收获的粮食,说着同样的巴中方言。他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爬梳晏阳初的人生履迹,他在时空剧场中去聆听晏阳初的命运交响,他把笔触深入到晏阳初的内心去探询晏阳初的喜怒哀乐。读到动情处,我恍惚觉得,只要读者轻轻地唤一声晏老师,那位已故去的百岁老人便会从远去的时光里回过身来,微笑着问道:“你识字不?”“要不你来教大家认字?”或者慷慨道:“要改造农村,就必须了解农村,扎根农村起居……”甚而坚定地说:“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下去……”我们从晏阳初身上看到了那一代乃至后来学者的家乡情怀、中国灵魂、东方智慧和世界眼光,充满了可亲可敬可爱甚至可贵的书生气和朴实的烟火气。

值得欣喜的是,今天之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变化日新月异,琅琅书声起于田野,富足生活,掩映山水,一幅纵横万里的“均衡教育千户秀,乡村振兴万家春”的生动画卷正在祖国大地上徐徐展开,足以告慰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卢作孚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期待了。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