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党史故事 传红色基因”思政课移动课堂教学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化党建引领、思政铸魂,着力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切实办好思政课,践行初心使命,立德树人成效明显。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砥砺前行。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2017年分别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入选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并以“优秀”等级结项,2019年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入选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共建的重点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拥有重庆市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学科研团队,拥有重庆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
党建引领聚活力
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该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工作,早在2005年,学校在全市率先成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
2011年,在学校党委领导职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争取上级支持在全市高职院校中率先单设专职副书记,具体抓组织干部、宣传思想、意识形态、思政课建设等工作。2017年,又调整充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
特别是2019年以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目标,紧紧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点强化党支部思想教育和政治把关作用,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明确由党支部把好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审查“第一关”,为党支部发挥政治功能提供制度保障。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等各项中心工作,以中心工作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同向同行、相互促进,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频共振”。
建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强队伍传活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该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要求,综合施策,精心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形式引进专任教师26人,目前学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为50人,达到教育部师生比1:350的要求。学校通过搭建校外名师面对面交流、校内导师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肩并肩成长三大平台,组建教改示范、科研创新、实践育人三个团队,实现高职称教师有压力、年轻教师有动力、团队有活力。学校还出台校院领导干部上讲台、党委委员联系思政课教师等文件,推动落实领导干部深入思政课堂一线。建立岗位退出机制,凡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不合格的,或教学评价连续两年排后10%的教师,及时调离思政课教学岗位。目前,学院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1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2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高校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人选3人,荣获全国和重庆市的思政课教学比赛等奖20余项。
五大抓手
以教学改革促效力
以提升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为落脚点,依托自主研发的网络平台,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课程改革,不断激活教师自主探讨适合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是课堂教学“项目化专题化”。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特点,持续10年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专题”式教学改革。改革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二是思政理论实践“网络化”。2011年,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单列实践教学课程2学分36学时,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主研发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均实现了全覆盖,使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和载体丰富化和有效化。
三是形势政策线上线下“联动化”。遵循《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和要求,自主开发形势政策网络学习平台,落实领导干部作形势政策报告、思政课教师主讲形势政策专题制度,及时调整和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打造了“线上+线下”全天候学习圈。
四是核心课程资源库“多样化”。依托“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载体,集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标准、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音视频等多样的学习资源8000余个,受益师生达25000余人次。
五是新媒体平台学习“内涵化”。建设运维“爱尚思政课”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推出“讲习时间”“思政空间”“声动红岩”等原创栏目,及时推送最新时事热文,引导学生多方面关注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此外,学校重点打造“四个课堂”,增强课程活力。主要包括:“1+1”课堂——邀请知名校友、扶贫干部、行业企业优秀人士、优秀模范人物等走进思政课堂,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移动课堂——将传统的思政课堂搬到革命纪念馆、企事业单位、田间地头等场所,实现思政课教师讲理论、相关单位负责人谈经验、学生亲身实践体会的有机结合;联动课堂——利用学生公寓党建育人工作站、“课程思政”研讨交流坊等平台,探索专业课教师讲专业、思政课教师谈信仰的协同课堂模式;展示课堂——每年举办“爱尚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政微课、思政微电影、思政情景剧、思政微宣讲、思政微故事系列化的“展示课堂”。
建“智慧马院”
深化科研提实力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原动力,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延伸。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深化科研为抓手,不断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召力。
近年来,围绕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学校已形成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庆市重点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重庆市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学科研团队和重庆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五个重大科研平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时代的新起点,积极落实中央、教育部和重庆市委教育工委有关文件精神,对标《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学校将投入1400万元建设集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于一体的“智慧马院”,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建设,主动对接学校“双高”专业建设,大力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按照系统集成总体思路,努力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飏 图片由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