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经济 > 正文
砥砺奋进七十载 不忘初心谱华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建馆70周年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0-24 07:29:50 | 编辑:李振兵

图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馆

图②: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图③: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图④:重庆宋庆龄纪念馆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历经70个春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经过几代重博人薪火相传、奋勇前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成为重庆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文化殿堂。

春华秋实

沧桑巨变七十载书华章

1951年,为抢救与保护成渝铁路沿线文物,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以中华路287号为临时院址的西南博物院正式创建。

1955年,西南博物院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馆址迁至枇杷山原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大楼。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博物馆合并共建。2004年,原重庆市博物馆建制撤销,正式并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2005年,位于渝中区人民路236号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包括主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涂山窑遗址、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5个场馆,藏品达到116405件/套(28万余件),常设《壮丽三峡》《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基本陈列》《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文物资料陈列》《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等展览16个,年均推出临时展览20个-30个,服务观众310余万人次。

现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

70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区域中心馆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相继筹建了红岩革命纪念馆(1964年)、美蒋罪行展览馆(1964年)、重庆自然博物馆(1991年)、黄山陪都遗址陈列馆(1993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奠定了重庆市文博事业的主体框架和基本格局。发挥地区行业龙头博物馆辐射带动作用,相继发展了巫山分馆、重庆师范大学分馆、云阳分馆、忠州分馆、开州分馆、奉节分馆、綦江分馆,为文化强市建设贡献了新力量。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促进成立西南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

内涵式发展

文物保护与利用谱新篇

科技助力文物“延年益寿”。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随处可见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元素。

该馆推进藏品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实施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搭建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对展柜、库房、展厅等微小环境质量进行调控。初步建立了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标本库(菌种库、病虫库),研发了有害生物防治文物友好型保护剂和熏蒸剂,申报专利22项,获得授权专利18项。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用“无压容器”原理原址建设,深水照明系统、水下保护体潜水系统、水净化循环系统等高科技都是首次运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中。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完成了纸质资料数字化、文物三维数据采集、三峡文化专题资源库等数字资源建设。开发了智慧文博大数据平台,完成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体验、老地图·老重庆MR体验、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等建设。

如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形成了地域文化、藏品、文保及智慧博物馆等重点特色研究领域,“三峡地区古代石刻整理研究”等2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坚持让文物“活”起来,打造了系列文化产品与服务。

该馆构建起了“文化主题基本陈列”“艺术专题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和“微展览”在内的展陈体系。“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等3个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抗战岁月”(改陈)入选“博苑掇英——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成果交流展”,“重庆市脱贫攻坚成果展”等4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和推介项目。

文创产品深受喜爱。作为国家首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形成了巴渝系列、三峡系列等文创品牌。“十三五”时期,开发文创产品907种18万余件,文创产品多次获得“重庆好礼”特色旅游产品金奖、外事礼物,“遇见溪奇”系列荣获“紫金奖”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银奖,“巴蜀友礼”系列荣获“‘十三五’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建立了人工与自助、音频与视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讲解服务体系。开展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三峡文博大讲坛、研学旅行、巡展等各类教育活动,打造了“重博学堂”“时代小先生”等教育品牌,是市教委认可授权的可面向全市500万名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教育服务的首批27家单位之一。“母城巡游记”被评为“2015-2019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路线推介活动”历史类优秀课程,“时代小先生”被推介为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之一。

外延式拓展

公共文化服务展新颜

互联网+,让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得。2018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官网公布了精选青铜器、书画、名人遗物等34类共计91209件/套藏品信息,公众只需在网上点击,就能查找到文物详细信息。上线5个常设展览、18个临时展览虚拟展,推出了“微展览”等线上教育活动,制作“汉字中的文物”等多个短视频和动画片。开通“博创空间”线上商店,联合多家企业组织直播带货。推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掌上重博”新媒体服务方式。和搜狐网、华龙网、腾讯等展开合作,开展多项网络直播活动。《重博文物会说话》系列全媒体传播荣获“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全国十佳。

走出去,博物馆走进“大千世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发起成立重庆市流动博物馆联盟,实施“展览遍渝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年均巡展超千场次,遍布重庆各区县。年均对外输出展览近10个。2017年,涉案文物鉴定中心挂牌成立,累计鉴定涉案物品1280件/套,有效配合了司法机关执法工作。2018年,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重庆管理处挂牌,累计审核进出物品188件/套,筑起了遏制文物非法进出境防线。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英国等国外知名博物馆签订友好合作意向书,并与德国、日本等有关文化机构开展文物艺术类展览交流活动。2008年至今,引进境外展览58个,输出境外展览12个。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初心如磐。站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化事业风鹏正举,未来可期!

何娇 图片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