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重报圆桌会 | 加快建设交通强市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0-14 06:02:48 | 编辑:李振兵

插画\乔宇

主持人: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

访谈嘉宾:

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 许仁安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扈万泰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常斌

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巴川江

10月12日召开的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强调,全面落实中央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支撑。

如何推进交通强市建设?10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仁安:

着力构建“五张网”打造人民满意交通

“全市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的召开,意味着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已上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标志着重庆交通进入新阶段、开启新篇章。”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仁安表示。

全市交通系统将牢记交通“先行官”使命,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统揽协调职责,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调度协调、强化督导考核,严格项目化、清单化、事项化落实。着重围绕“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一目标,着力构建“五张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加快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北上广6小时通达目标,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五张网”具体如下:

铁路网,做到客货并重、通达全国——客运重在“提标”,按照“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目标,强力推进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米字型”高铁网。货运重在“增效”,完善出海出境货运通道体系,打通铁路货运网络进园区、进港区“最后一公里”。

公路网,做到串线成网、广泛覆盖——加快建设“3环18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补齐南北向通道短板,提升射线高速通行能力,完善对外出口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毗邻县直连”。

水运网,做到通江达海、联通全球——争取国家尽快启动三峡新通道建设,完善枢纽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务体系,通过水运网络联动长江流域城市群发展,共同构建综合性国际开放大通道。

航空网,做到联通国内、链接国际——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建成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完善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布局,完成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初见成效。

邮政网,做到普惠城乡、畅达国际——加快建成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衔接的寄递基础网络,形成支撑生产、惠及民生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

精准对接全国交通4极之一定位完善规划布局

“加快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表示,将围绕内陆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精准对接全国交通4极之一定位,不断完善全市交通规划布局。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科学性,统筹交通与城乡国土空间协调发展。完成重庆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四向联通、四式联运的对外通道,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川渝毗邻地区交通互联互通规划,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体系。完成《主城都市区轨道线网规划》,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把主城都市区各区都串起来、联起来、融起来,形成网络化轨道交通体系,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深入开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综合交通规划,提升“一区两群”互联互通水平。

二是提高人性化水平,规划人民满意交通。着力深化重要窗口地区旅游交通规划,构建“快旅慢游”交通服务体系,提升街区景区品质。深化研究老城区交通更新改造规划,优化“马路上的老城区”。完善轨道车站步行接驳规划,提高轨道站点服务效率,强化重要枢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规划,实现枢纽“零换乘”。优化人行道与车道空间布局结构,适度加大人行道宽度,提升人行空间品质。

三是珍惜土地空间资源,规划节约集约型交通。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节约集约利用通道线位资源、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等,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通过优化方案、开展节地评价,严控用地规模。继续用好用活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政策,深化规划自然资源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交通项目顺利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常斌:

狠抓轨道交通、城市道路重点项目建设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常斌表示,城市交通关系千家万户,联通生产生活,全市住建系统将紧扣建设交通强市,立足重庆交通建设新发展阶段,狠抓轨道交通、城市道路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推动中心城区交通缓堵促畅,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

轨道交通建设提速。按照“中心加密、两槽提速、两翼联通、外围辐射”的总体思路,提速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着力构建“环射+纵横”融合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加快推动“四网融合”和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让城市运行更畅通,群众出行更便利。到2022年,9号线、4号线二期、江跳线等线路建成通车,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470公里。到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突破1000公里,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构建“1小时通勤圈”。

城市路网运行提质。按照项目建设“能快则快尽量快”的原则,打通穿山跨江瓶颈,优化完善城市路网,持续推进路网更新,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到2022年,建成白居寺长江大桥、龙兴隧道、南环立交等一批重点项目,提速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长寿、涪陵、永川等主城新区快速通道,盘活既有道路资源,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提升路网运行效率。到2025年,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7000公里,基本形成“6横7纵1环6联络”快速路网结构。

基础设施管理提效。紧密围绕“功能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公交提能提质、管理挖潜增效”四大板块,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缓堵促畅。到2022年,中心城区实施完成62处道路交通堵乱点治理管理类措施,改造完成45处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到2025年,力争中心城区高峰时段交通拥堵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轨道站与周边主要区域实现步行20分钟全覆盖,车畅其道、人享其行、货优其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支撑。

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巴川江:

切实做好“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文章

“建设交通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发展实际,着眼当前、面向未来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重庆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两地’‘两高’目标的重要支撑。”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巴川江表示。

巴川江说,交通和物流同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均是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建设交通强市,要切实做好“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这篇文章。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将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在推动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营造新环境四个方面发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构建互联互通、衔接一体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着重在强通道、强枢纽、强产业上下功夫。

强通道,拓展出海出境大通道。以辐射欧洲、中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等为主要方向,以国际铁路联运、江海联运、铁海联运、航空物流等为主要组织方式,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物流通道(中欧班列)、沿江综合立体通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4条国际物流通道;以辐射内需市场为目标,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陆空联系,打造2条陆空物流通道。

强枢纽,提升现代物流枢纽能级,以国家物流枢纽为引领、市级物流园区为支撑、城乡配送中心为补充,重构全市物流枢纽网络体系。高质量建设集疏运体系,实施铁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等工程,打通连接枢纽的“最后一公里”。

强产业,发展亲通道、亲枢纽产业。统筹通道枢纽建设和产业布局,当前尤其是需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制造等附加值高、运输时效强的适航产业,优化航空货源结构,确保货运航空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是构建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平台,着力打造三个平台:“双循环”物流运营组织平台、国际多式联运服务平台、“交通+物流+产业+贸易”一体发展的多业融合平台。

三是构建创新引领、面向未来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发展供应链物流、绿色物流和智慧物流。

四是构建包容宽松、法治透明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环境,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统筹规划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衔接协调。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