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讯 (记者 陈维灯) 8月25日是今年的“全国低碳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0年全市碳排放强度为0.70吨/万元,较“十二五”末累计下降超过2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累计下降19.5%的目标任务。
此外,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8875万吨标准煤,较“十二五”末增长1127万吨,低于国家下达的“十三五”不超过1660万吨增量的控制目标;2020年全市能耗强度为0.39吨标准煤/万元,较“十二五”末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累计下降16%的目标任务。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6.7:44.9:48.4优化为2020年的7.2:40.0:52.8。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6—2020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6%和18.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2和11.6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产品从原煤为主的单一格局向原煤、天然气、水电、风电等多元化格局发展。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2.8%,年均增速比“十二五”时期低了3.7个百分点,然而煤炭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49.1%降低至2020年的45.8%,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比如巫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全市首个,也是目前功率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年均发电量约7740.63万度,年均减排二氧化碳77135吨。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领域用能总体稳定,维持在4000万吨标准煤/年左右。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16.6%,火电、水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比如国内首台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在合川投运,每小时可处理烟气量8400标立方米,成品二氧化碳提取纯度高达99.5%以上,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1万吨。
“重庆作为国家2011年确定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截至目前,重庆碳市场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量1713万吨,交易额1.91亿元。”陈卫介绍,在此基础上,重庆探索将生态优势向发展动能转化,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搭建以“互联网+生态”为特征的生态产品供给平台,发挥重庆碳交易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补偿作用。目前,“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完成万州、忠县、酉阳等贫困村林业碳汇生态产品开发及核证工作,推动达成购买意向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