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聆听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忠县声音”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8-21 08:08:47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传承千年“忠”文化 推进教育现代化

聆听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忠县声音”

全县学生传唱“我和我的祖国”

忠文化系列读本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

体育艺术科技节

学校古色古香的大门

与党旗合影

忠县,一座有着2300多年灿烂文明的魅力之城。古往今来,从春秋战国的巴蔓子“刎首留城”到东汉严颜的“断头不降”,“忠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成为历史积淀下的宝贵财富。

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城市的繁荣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为守住千年“忠文化”的根与魂,忠县提出区域推进“忠义忠州·现代教育”实践,将现代“忠文化”的教育意蕴融入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机制、课程教学,建设学校文化、特色和现代学校中制度去,致力培育兼备“忠义”底色和“现代”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今,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全县教育事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局面,正在不断以卓有成效的实践,唱响独具忠县特色的教育“好声音”。

立足县情 打造好品牌

讲好忠县故事,以课堂发力。为深入弘扬“忠文化”,忠县教委编写了“忠文化”系列读本,读本共七册,涵盖小学到高中阶段,并于2019年全面进入中小学校课堂。如今,各校结合本校已有德育校本教材,将忠文化教育读本教学纳入课表,充分发挥“忠文化”育人功能,彰显了区域文化软实力。

内外兼修 建设好学校

改善办学水平,从学校着手。硬件上,全县两年投资1200多万元,用于“全面改薄”“智慧校园”建设,完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软件上,全县学校坚持“一校一品”,曹家小学、三汇小学校园足球,碾盘小学花样跳绳,忠州三小巴乌演奏,乌杨小学农耕文化,汝溪小学阳光文化等各具特色,形成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良好格局。

德艺并举 锤炼好队伍

提升教学质量,从队伍练起。全县开展师德师风整治行动,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实施“三名”工程,培养骨干教师团队;通过“引育留用储服”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两年来,全县7000多名教师通过“全覆盖”学科培训,获评“重庆市最美校长、最美教师、最美班主任”8人、“全国乡村科技好校长”“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教师”各1人,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团队荣获全市“最美教师团队”。

立德树人 培养好学生

丰硕育人成果,由学生体现。忠县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1+5”行动计划和体艺科技“2+2”项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一大批学子成长成才。近年来,该县学生接连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中学生”“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等荣誉,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游泳项目摘金,100余名学生在国家体艺科技比赛屡获奖项;两年来,全县共17名学生上北大、清华预录线,7人上空军飞行员预录线,400余人被全国“双一流”大学录取。

民生关爱 树立好口碑

增进民生福祉,有教育兜底。全县通过合理划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为全县872名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用活用好每年2000万元教育扶贫资助资金,基本实现贫困学生就学“零负担”;全面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维护安全稳定,为广大师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忠县认真办好教育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断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学校案例>>>

忠县中学 精忠文化铸就教育高地

2020年高考,忠县中学捷报频传:全校650分以上10人,600分以上96人,重点上线836人。其中,学生黄博以712分考入清华大学,熊宏瑞峰以680分考入香港大学,袁凯琪等20余名学生考入全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忠县中学再度以漂亮的成绩书写出彰显实力的优质答卷。

一所扎根区县的中学,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佳绩频出的背后,又隐藏着学校怎样的办学密码?

“以文化人,方能致远。”正如学校校长周九评所说,忠县中学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沉淀出独特的精忠文化,“正是坚持把‘精忠树人’办学理念融入管理、学习以及活动中,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持续提供源动力。”

三种方法养“忠性”,丰富育人新载体。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丰富“精忠教育”载体。一方面,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精忠教育读本》,推动学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每月开展的“精忠论坛”让教师在登台交流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此外,通过以师生早读、考核评比、汇报总结的形式,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植精忠之魂。

三大阵地育“忠根”,营造文化好氛围。

在忠县中学看来,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达到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为此,学校将精忠文化进行物化,在校园里植入各类文化标志:“抗战学生纪念碑”纪念曾经投笔从戎、血洒疆场的忠中学子,“精忠记”文化长廊承载着学校80年来的灿烂历史,“精忠谱”师生纪念墙展示出精忠文化的薪火传承……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校厚重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通过编印精忠教育专刊,设立“精忠之声”校园广播、电视台等,不断拓展育人空间,通过组织“校友论坛”“我是精忠人”志愿服务活动,研究精忠教育相关课题等,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个课堂炼忠魂,拓宽德育大舞台。

围绕精忠文化,学校着力打造成长、生命、责任三大体验式特色课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精忠文化的坚守人。

成长课堂上,学生通过认领“七个一”清单,参与从初一到高三的入学仪式、新生军训和成人仪式等活动,养成自知、自立、自律的“自治自主成长”美德;生命课堂上,学生通过在初高中的不同阶段的主题式学习,体验到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和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责任课堂上,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开展国家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强化爱国情怀。

品精忠文化,铸教育高地。忠县中学始终以奋进之笔描绘着优质教育的幸福画卷,助力越来越多学子走上成长成才的道路。

拔山中学 乡村学校走出突围之路

在忠县,有这样一所学校,她依山而建,远离城镇,却有着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和不逊色城镇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她生源薄弱,教育资源短缺,却凭借每年99%以上的高考上线率和70%以上的本科、重点上线率,成为百姓心目中的“高考专业大户”和“山沟里的凤凰巢”。

她就是虽地处深山却享誉巴渝的农村名校——忠县拔山中学。

拔山中学创办于1926年,前身是私立“大道中学”。走过94载的风雨办学路,学校始终秉承“大道远行,天下为公”的育人理念,不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持续创造着属于拔中教育人的“教学奇迹”。

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拔山中学虽然取得了骄人的育人成果,但在近百年的办学生涯中,学校也曾因地理位置偏僻、教学资源短缺等客观因素,一度面临学生招不来、老师留不住的现实难题。

如何打破生源薄弱、师资流失的困境,蹚出一条乡村学校的优质突围路?

“乡村学校,就要充分立足校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学道路。”校长杨寿江上任后,便创新性提出“以爱育爱,以德育德”的教育理念,形成“爱心育人,全员育人,榜样育人,环境育人”的格局,为学校打开了全新的办学思路。

教师“进口”质量不高,留存率低,那就广开渠道引入优质师资,集中力量培养青年教师。

基于此,学校一方面采取“调、培、送”三管齐下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落实“好样子、到点子、指路子、给票子、压担子、选苗子”的“六子”方针,快速打通教师成长通道,让优秀教师招得来、留得住,也干得好。

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那就从养成教育抓起,从课堂改革突破,守住质量这一核心“生命线”。

拔山中学开展自强教育,将“自立、自信、自责、强体、强心、强志”的核心内涵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让校风和学风实现根源上的转变,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课堂改革也全面开花。学校创建的“目标导航,双主课堂”的课堂模式,通过实施“自主预学、教师导学、反馈促学”三个阶段、“导、学、示、拨、测、评、理”七大环节,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拓展学生思维,助力学生成长。

多措并举,师风为之而新,学风为之而振。拔山中学凭借自我的革新与突围,一步步稳扎稳打,逐渐跻身成为百姓眼里有口皆碑的好学校。

2019年,学校高考再传佳报:全校1248人参考,重本上线416人,本科上线980人,其中万燕以700分被清华大学土木类专业录取,王成卓考入复旦大学,殷帅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拔山中学正在不断书写自我的奇迹,演绎着一所乡村学校的美丽蜕变。

忠州中学 “忠道”精神浇灌创新之花

平坦宽阔的操场,崭新气派的教学楼,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设备……去年秋天,忠州中学第一批学生正式搬进新建成的银山校区,在实地感受新校园的优美环境和便捷设施后,孩子们不由发出赞叹:“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真的太幸福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忠州中学在吸纳越来越多学子就读的同时,校园环境与学生体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困难,很快得到了解决。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银山新校区扩建工作正式启动。去年秋季开学,新校部分投入使用,一所集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智慧校园、幸福校园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已初具雏形。

银山校区的落成,是忠州中学助力全县实现教育现代化、均衡发展的缩影,也是州中人励精图治、开启百年老校复兴的新起点。

作为一所历经百年的老牌名校,忠州中学的创新不止体现在学校建设上,更是深入到了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创新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立足地方特色,学校传承以“忠之魂”为引领的“忠道文化”,“忠勇义士,忠道文化”孕育着一代代优秀学子,构成了忠州中学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敬忠遵道”文化,它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规律为常,创新出了立“诚信勇义”之德、遵“勤学善创”之道的育人体系,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有公民意识、有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

创新在教育教学中拓展。作为重庆市最早尝试科技创新教育的学校之一,忠州中学坚持“升学教育”和“创新教育”两手抓,构建走进科学、走进科创、走进发明、走进名家的创新教育发展体系,从立德树人、课程融合、知识技能、方法实践、学习效率五方面入手,实现了科创教育的环境化、课程化、活动化、生活化和联盟化。

“我们的育人理念,不仅是重视课本知识,还力求扩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潜质型人才。”正如校长陈世廷所说,基于学校二类生源的构成现状,学校更多地把目光关注到有特长潜质的学生,让孩子们多元成长,走出创新发展的新路。

如今,忠州中学正以科创教育为特色,结出丰硕的办学成果。学生杨威发明的“助残电脑点击器”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4名学生获县长奖,获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奖300余人次,获实用型发明专利400余项,政府给予奖励24万元。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重庆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创新型学校”“首批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教育基地”等荣誉……忠州中学已进入“追赶式”发展新时代,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理想彼岸竞发。

何霜 刘洋 图片由各学校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