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校园
明亮的阅览室
教研活动
生动的课堂
近几年,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不断传出好消息:去年学生陈高以高考裸分69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今年学校高考重点本科由2015年的“零”突破了100人大关达到130人,本科由2015年的2人升至349人;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佳绩;百姓口碑持续走高……
人们在为该校成就由衷点赞的同时,不禁发出感慨:
一所新学校,能够迎难而上,走上快车道,其发展密钥是什么?
从2015年由重庆市鱼嘴职业高级中学和江北区鱼嘴初级中学合并至今,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人栉风沐雨,弦歌激越,不断探寻突破与变革之道,走出了一条“拓荒,拼搏,奋斗”之路,唱响了一曲昂然崛起的奋进之歌。
精准点穴
破管理“宽松软” 立发展新气象
尽管已经过去4年,但是校长任中才回忆起那通电话时,仍十分沉重。
“学校师资水平低,不要去招好学生,免得误人子弟。”在他第一次跟全体教师见面后,有一个熟悉的老师悄悄通过电话“劝告”他。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他,同样刺痛他的还有这里的教育生态,教师队伍存在竞争力缺乏、进取心不强等职业倦怠问题,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学校往哪里发展?如何发展?
大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有人认为,新合并成立的学校承载着江北区委、区政府的期望,老百姓读好学校的渴望,绝不能掉链子。也有人认为,学校发展,教师为先;学生成长,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最终大家形成共识,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激活教师队伍。
不改革学校就没有活力,然而如何改却是一个难题。
对于一所新学校而言,打造一个同心同德、战斗力强的教职工团队,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发展氛围至关重要。
学校从小事做起,用心用情感染教师,凝聚向心力。女老师们至今还记得,三八妇女节,校长任中才、书记谭强身穿正装到校门口迎接大家,并赠送玫瑰以示节日祝福。有细心的老师发现,每个人的祝福语都不同,原来这是校长花了两个晚上和一个上午才完成的,大家心里一暖,鼻头一酸,直呼“太感动”。
管理是一门“柔性”艺术,需要管理者有从“管理员”转型为“服务员”的意识。管理也是一门“刚性”行动,更需要管理者有“动刀子”的勇气。
学校改革年级管理方式,理顺年级与处室、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细、责任到人,考核落实。出台了如劳动纪律制度、坐班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打破吃大锅饭现状。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让想干事,愿干事,干实事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先后在教学、招生处、德育处磨砺了一圈的林科,在年级组长这个职位上迎来了发展新舞台。他不仅带领整个年级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而且在管理上不断创新。例如发现学生早自习读书状态不好,征求学生意见后改为站起来朗读,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改变了学生精气神,后来在全校推广。
积极寻找学校和师生可能出现变革的“扳机点”,点准“穴位”,乘势而上,循序渐进,这是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的智慧所在。
苦练内功
破教师“怯卑难” 立教育硬脊梁
学校风齐气顺了,然而教师对于教好学生却有一些疑惑和担心。
任中才清楚记得,刚来学校时他准备安排有的老师带毕业班,没想到有的老师却表示自己教研能力不够,担心不能胜任。有的老师因为毕业班压力大、任务重而找各种理由推脱。
提升教师自信,扭转教师能力迫在眉睫。学校当机立断,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引、培、赛“三大路径”。
学校外聘部分优秀教师,引发鲶鱼效应,让教师有了竞争压力。学校加强校内培训,以请进来、送出的方式邀请专家到校传经送宝,选派80多人次到省外出学习、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
原十八中教学骨干向勇带着十八中的丰富经验来了,他将十八中科学的管理模式、成熟的教学经验复制并根植在这里,提振教师队伍。此外,双方通过联合教研,同台献课等方式加强了融合。
“听重庆十八中的优秀教师献课,让我学到了不少好方法,在课堂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了。”说这句话的王婷婷是十八中的“常客”,只要有空她就来到十八中教师课堂上学习琢磨。凭着这股执着劲儿和认真态度,她还成为孔祥安名师工作室成员,实现快速成长。
老师们由衷地感到,与“教育名家”接触的机会多了,获得的“经验财富”更多了。有老师记得:“巴蜀中学的国家生涯规划师陈莲来到这里,用高大上的生涯理论和身边无数个鲜活的案例,以及一个个游戏,在老师心里种下了生涯教育的种子。”也有老师感慨:“重庆师范大学核心素养专家黄翔不仅把核心素养讲的通俗易懂,还把数学与足球联系在一起,讲起了足球中的数学,给球迷老师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既要专家领着走,也需要教师自己追着走。”在学校看来,只有校内建立起教师成长的常态机制,才能真正激发教师内驱力。为此,学校搭建了青年教师“和合杯”竞赛、骨干教师“腾骧杯”竞赛等平台,让老师们过招提升。
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紧迫感,一位老师说:“以前就是把课上完,现在有了切磋平台,大家逼着自己在专业钻研思考。”原本以毕业班教学要求高、任务重、找各种理由推脱的老师,如今主动请缨当了毕业班班主任。原本在教研上不自信的老师开始了小课题研究,有了专业建树。
几年下来,学校教师植根教育,乐学善思,突破自我,努力前行。他们参加区级市级竞赛捧回了多个大奖,杨雪倩获全国第五届微课制作一等奖;林宁获重庆市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胡娜、唐晓琴、豆波兰、谢毓林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市级一等奖;曾珍、曾文雯获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市级一等奖;谭小明指导学生在三十五届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李元勇在重庆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高一组)指导学生获市级一等奖;罗松平荣在第七届基础教育著述评选中获重庆市一等奖。
内涵提质
破教学“浅表化” 立高质量典范
一所新学校是否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质量、办学特色。
然而现实情况是,第一次考试下来家长就对学生成绩不满意。老师们提及自己任教的学校也往往面露尴尬:“学生成绩不亮眼,老师脸上感觉没光。”
学校行政干部,一线教师都苦恼过,但是大家心里有着清晰的共识,每一个孩子对于学校来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任,有困难要克服。
一场质量升级战役就此打响。
仔细研究校情、生情之后,学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大等现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和重心下移的策略,在教学上大胆实施“分层教学、培优扶弱、动态跟踪”的工作方针,并把重点放在培优扶弱上。
学生王伟(化名)聪明好学,理解能力强。但有时候觉得老师针对没听懂的学生反复讲一些问题,就在课堂上走神。重新分班后他感受到变化:“课堂上大家能力相差不大,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能很快掌握,有更多时间拓展和延伸。”
学生刘颖对美术有特别的热爱。学校鼓励她为梦想去努力,并在美术特长上进行指导和深化,终于顺利考上天津美术学院,圆了自己的艺术梦。
学生谷雪琴热爱写作,老师不仅指导她写作技巧,还鼓励她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加工。她参加过很多的征文比赛,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不久前还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
在分层教育的同时,学校更要注重向课堂要质量,通过抓课改、搞科研,提炼教学艺术、提升教学质量。
许可老师在化学教学上可谓如鱼得水,她在课堂上善于从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久前,她面对强手毫不怯场,一举拿下重庆市中学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将代表重庆参加全国比赛。
胡保兰老师潜心钻研历史学科。课堂上语言精练准确,旁征博引,尽可能地展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她运用材料教学,让学生吃透历史概念,发展历史思维,增强历史体验。她指导学生构建系统综合的历史框架图,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她所带的班级,历史学科总是名列前茅。
曾文雯老师把政治课“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在《哲学生活》课堂上让学生画出心中的“小猪佩奇”、体验一把“洗油污的衣服”,《经济生活》让学生自主辩论“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互助合作“社区垃圾分类探究”……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高位提升。数据显示,2018年学校200多人参加高考,一人上清华,600分以上高分11人,重本上线118人,本科上线100%,2015年办学以来连续3年获得江北区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各种竞赛中146人次获全国、重庆市一、二等奖;艺术班100%上本科,50%上重点本科;重庆当代力帆足球俱乐部05、06梯队也落户该校。
伴随着教学质量高位提升,学校社会公信度、美誉度、影响力与日俱增。家长们纷纷感慨:“孩子在这里读书成长,我们放心。”
链接》》
创新突围 办人民满意教育
4年来,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走过了一条“求生存、谋发展、创特色”的创业之路。
面对发展桎梏,学校没有气馁,而是坚持教育初心,守住教育底线,找准了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用创新的思维加以解决和突破,实现零的突破,交出了“一年一个台阶”的优异答卷。
在这里有情感的共鸣,学校真诚关心、呵护教师,解人所困,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感化他们,凝聚人心添活力。在这里有执着的追求,教师对学生充满爱与责任,对教育事业怀抱热忱,勤恳钻研教学教法,蓄势待发铸佳绩。在这里有激扬的青春,学生快乐学习自由生长,多元发展促成才。
昨日的成就已成过去,明天的辉煌才是永恒的追求。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人将带着对教育的虔诚与激情,继续拼搏,锐意进取,再次谱写教育新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