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时政 > 正文
“小梅花”课程令每个孩子绽放光彩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6-01 06:28:24 | 记者:匡丽娜 | 编辑:李平

五月三十日,谢家湾小学校园,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棒球击球练习。记者 卢越 摄

这里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活动,10多门课程融合成7门课程;这里的孩子快乐、自信、自律;这所学校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这是重庆市第一个,也是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

这所学校,便是重庆市谢家湾小学。

“凡是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

全校没有课间铃声,上课时间长短结合

5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这所学校。

中午12点10分,是学校的午饭时间。全校师生采用自主午餐的形式,两荤一素一肉汤,让食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

学生们排队取餐盘,自己打菜、舀饭、盛汤,动作娴熟,井然有序。孩子们就近入座,轻声交流,没有人高声喧哗,嬉戏打闹,他们吃完饭,自动将餐具收拾到一个角落,有的学生收拾餐桌的时候,还顺便用纸巾擦了擦桌子。记者仔细一看,学生们使用的餐盘和餐碗竟然是陶瓷的。

难道就不怕学生打烂餐具?

“我们坚持使用陶瓷餐具,既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仪式感,也是培养孩子的用餐礼仪,让孩子们在真实充分的校园生活体验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校长刘希娅说,最初,学校实行自助餐时情况也不容乐观,同学们不小心经常打碎陶瓷餐具,往往一顿饭下来,陶瓷餐具摔破一筐。“但,这些其实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声音。”刘希娅认为。

事实上,不仅仅是餐厅的餐具,学校本着“凡是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理念,用许多细小的事情来影响和引导学生。例如,学校取消了全校的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和课间操,改由每个班级自己创编课间操;每节课也不再统一为40分钟,而是按不同的课程划分为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

又如,学校变期末测试为全方面、全过程的持续性评价,变以检测知识记忆能力为主的考试为综合考察思维、应用、创新的多维检测。

在从容自在的校园氛围下,同学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静态、单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放松、主动地参与校园活动的新常态。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在九龙坡区、重庆市、教育部的质量监测中,谢家湾小学的学生始终成绩优异,特别是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特别突出。

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

师生在上午高效完成学科课程,下午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和学科专题综合实践活动

做陶艺、画油画、跳拉丁舞、搭七巧板、学电脑编程……下午两点,学校各大功能室里热闹非凡,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孩子们因为同样的兴趣,在同一个教室里一起参加社团活动。

木工教室里,6年级2班的梁珺皓正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学习陶艺制作。他满手是泥,一只手握着拉坯机,一只手拿着竹签,在泥坯上小心翼翼地刻画出一道道花纹。“我打算做一个笔筒,从和泥开始,到最后上蜡,要两周左右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梁珺皓说,从上学期开始学习这门课,他已制作了花瓶、月饼、飞机等不少作品。

梁珺皓在学校社团活动里的收获远不止这些。从二年级开始,他选修过足球、篮球、儿童画等,“球类运动强健了我的体魄,绘画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陶艺锻炼了我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说这话时,梁珺皓一脸自豪。

不仅是梁珺皓,每天下午,谢家湾小学的孩子们都是这样愉快地度过的。

“课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体验,团队合作,身心健康,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才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刘希娅说。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谢家湾小学便秉承“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结合重庆地域特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组织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校园文化课程,建构了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该校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共十几门学科,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艺术等7门课程。师生在上午高效完成学科课程,下午学校则开设了200多个社团活动和500多个学科专题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

“通过课程整合,老师孩子们用60%的时间,就把原有的课程内容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完成了。同时留出了40%的时间,让老师和同学们自主地去参加专题活动、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刘希娅称,这样一来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二来社团和专题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班级、年级界限,让学生和有共同兴趣特长的伙伴聚在一起对话研讨、操作分享、共同提高,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们自主性的选择与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教师各尽其才

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

“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也得到了成长。”采访中,谢家湾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陶玉婷发出这样的感慨。

她说:“在日常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其教授的内容就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行不通了。常常是教师教一本书,则自己要学一堆书,要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

课程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转变,令师生们受益,也引发各方关注。2018年,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育人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这是重庆市第一个,也是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改抓住了基础教育育人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是彻底、系统、全面的课改,虽然是艰难的,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可行的。谢家湾小学做了中国教育未来30年想要重点做的事情。”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