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05 06:45:34 | 编辑:王俭林

  类延村

  “推动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打造“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重庆市积极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涌现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江北“老马工作法”、“南岸区三事分流”、垫江县“6995”平安互助信息平台、“巴渝和事佬”App、云阳县“三治一创”模式等等。随着改革创新进程的深入,社会治理的新问题新挑战也不断出现。新时代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就要从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面下功夫、找方法。

  发挥社会力量的社会治理主体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减少对微观社会事务的管理成为一种现实和趋势,亟需社会力量承担社会治理的主体角色。要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特别是要发挥群团组织引领社会组织成长的重要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自主、有序发展;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助互助;推进社会治理手段的社会化,通过凭单制、合同外包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建立志愿服务与诚信建设的衔接机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公信力,落实社工、义工等群体的基本权益。

  强化社会治理的法治思维,夯实执法履职的法治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树立法治思维,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边界意识,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开展以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和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前瞻性立法研究。规范社会治理领域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动开展基层法治政府、法治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提升领导干部德治法治素养,抓好社会治理的“关键少数”。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走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之路。建立网络治理法治监管与保障体系,抓好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

  优化社会治理的数据平台建设,精准对接社会诉求,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要加大政府数据开放,促进部门信息共享,推进信息公开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和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建设。树立数据思维,善用智能治理技术,关注网络社会诉求表达,进行“民情数据”的感知测度。开展对特殊人群的精准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推动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打造“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格局。加强“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对社会治理风险进行动态评估。

  加大社会治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规范职业标准,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要支持高校开设社工专业,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社工人才,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效率和专业度。研究和出台针对社工群体的一揽子政策体系,在就业岗位创设、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层面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社会治理工作。建立社会治理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体系,为广泛分布于社会治理领域的各类非专业人士提供养老护理、矛盾调处、规范执法等各类差异化的培训。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制度,规范薪酬体系,推进职业化建设,以科学规范的标准引领社会治理工作向更高标准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