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谢谢你来分享生活真善美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5-07 02:04:00 | 记者:任雪萍 | 编辑:王俭林

《谢谢你来了》录制现场。

罗杨丹上节目对妈妈道歉。

马占路和常湘笛姐弟俩在录制现场。

接过父亲的棒,蒋朝辉变成又一个“蒋医生”。

如果让你说句对不起,你会对谁说?从2016年1月开始,每周一至周四晚9∶20,重庆卫视演播厅陆续迎来数百位来自天南海北、从事不同职业、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他们在《谢谢你来了》节目里,向生命中与自己有恩或有结的人,道声谢谢或说声对不起。他们的经历有些让我们感动流泪,有些让我们内心激荡。他们的故事平凡却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珍贵的真善美,经小小荧屏传遍千家万户,温暖了心灵,美丽了城市。

真 留守女孩的对不起

“做了这么多期节目,有个女孩让我印象深刻,她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污点’,在节目中承认自己曾因自卑、虚荣,给妈妈造成了伤害,并当众道歉,特别佩服她真诚忏悔的勇气!”重庆卫视《谢谢你来了》节目编导、90后熊敏说。

熊敏口中的女孩叫罗杨丹,目前正在重庆大学法学院读大四。和记者谈起一年前上电视向母亲李光永道歉一事,这个个头不高、长相清秀的女孩说,一点都不觉得丢人,反而很庆幸:“如果没有那次道歉,我的心结可能还在,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与妈妈无话不谈。”

罗杨丹出生于四川隆昌市一个普通农家。在她1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她与爷爷奶奶留守老家一起生活了十年。“6岁时,爸妈带着妹妹回来一次,一家人去照了一张全家福。每当我想他们时,就拿出来看,边看边哭。”说起小时候的事,罗杨丹仍会流泪。

罗杨丹11岁那年,父母带着妹妹回来,在县城摆了个卖春卷的小食摊。分开十年,罗杨丹对父母十分疏离。小学毕业后,罗杨丹从镇上考到县城,学校旁边就是妈妈卖春卷的小摊。“班上同学大多家在城里,他们衣着光鲜,我当时比较胖,又来自农村,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我把这一切归结于父母太穷,妈妈还在学校门口摆摊,这让我难堪。”罗杨丹说。

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妈妈是卖春卷的,初高中六年来,罗杨丹每次出校门都是绕着走,实在避不开,也会假装没看见。

青春期的罗杨丹自尊心也很强,看到表姐有台1000多元的学习机,就让当时月收入仅3000多元的父母也买一个;看到父母买古筝迟疑,便威胁他们要离家出走……

不管女儿如何伤害,妈妈李光永一直默默承受。

高考结束后,罗杨丹到重庆上大学。渐渐她开始理解妈妈的不易,后悔当初。“很内疚又不好意思讲出来。后来,看到《谢谢你来了》中许多人道歉,给了我力量。就想向妈妈道歉,也是送给自己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成人礼’吧!”罗杨丹说。

“妈妈,对不起,请原谅那些年我的不懂事。”节目中,当罗杨丹说出这句话时,妈妈李光永泪洒现场。

那期节目后,罗杨丹卸下了长久以来的心理“包袱”,李光永也感受到女儿的变化:“她现在做什么都与我们商量,我也清楚她想什么了,特别欣慰。”

这样一个有关留守女孩与母亲相处的平凡故事播出后,引起很多人的感慨。心理专家柏燕谊认为,这个故事带给许多家庭、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家人很多思考。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可能很完美,在相处中难免产生创伤,创伤需要时间和耐心修复,这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是否愿意爱。

善 从陌生人到姐弟

“好人有好报”,用这句话用来形容辽宁省本溪市的“中国好人”马占路特别贴切。

去年10月,马占路来到重庆,走进《谢谢你来了》,讲述了他与“姐姐”常湘笛的故事。“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善良是可以传递、轮回的。”马占路说,这是他选择上电视的初衷。

2007年3月5日,马占路永远记得这天。在经历又一个看护人员离去后,有些绝望的马占路经别人介绍,见到了常湘笛。那时,从小就有残疾的马占路患了格林-巴利综合症,随时面临生死考验。

这天对常湘笛来说,同样值得珍藏。这天她走进房间,发现连坐都坐不稳的马占路居然是曾经帮自己找工作的老马。

原来,2000年,当时离婚又下岗的常湘笛无依无靠,是在马占路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一份酒店的工作。“这份工作让我生活有了保障,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而且他还没收钱,所以,一直记得。”常湘笛说。

心存感激的常湘笛留了下来,照顾起马占路,每天洗衣做饭、收拾家务、帮他锻炼身体。马占路说想出去看太阳,常湘笛就把他从二楼抱下去,马占路说那是他病后第一次出门;马占路发烧40℃,常湘笛两天两夜没合眼……

至于工资,重病缠身的马占路只在2007到2010年间,每月从低保中拿出600元给常湘笛作为工资。2010年后,再也没给过。“他连吃药的钱都发愁,我就说你有就给,没有就算了。”常湘笛从此免费照看马占路8年。

“也想过离开,但想到他的状况,我走了谁来管他?”常湘笛称。

10余年的相处,马占路和常湘笛从陌生人变为亲人。“无论别人说多少闲话,生活多困难,大姐都没离开,她就是我姐姐。”马占路说。

这期节目播出后,引发了观众的热议。“马占路和常湘笛的故事告诉我,帮人就是帮己,人要多做好事!”90后外企白领李丽在微信圈写下这样的话。著名媒体人石述思认为,马占路用善心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所以收到善的回应。

美 父女接力守护麻风病人

“工作30多年,我陪病人的时间比陪家人多,女儿因为我,童年在深山里度过,没有玩伴;长大后又因为我,回到这里,像我一样忙碌,没时间照顾家人,是我耽误了她,所以,想给女儿道一声歉。”父亲蒋威正说。

而女儿蒋朝辉却称,很感谢父亲。“想告诉他,他很伟大,别人怕这个病,他却不怕。我为他自豪,所以,才学医,回到他曾经工作的地方。”蒋朝辉说。

蒋威正、蒋朝辉两人都曾获“201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他们是父女,也是同事,同在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治疗照看麻风病人数十年。他们的故事让《谢谢你来了》的编导和观众都十分感动。

1984年,31岁的蒋威正走进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就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当时医院五六十名病人,仅五六名医生。面对繁杂的工作、简陋的条件,一些医生陆续调离,而蒋威正却留了下来。“我学医的初衷就是为消除病人疾苦,那些麻风病人需要我。”蒋威正说。

不但蒋威正没有走,妻子和不满两岁的女儿也上了山。“小时候,我跟麻风病人玩,他们是邻居家的叔叔阿姨,不可怕。”蒋朝辉说。受父亲的影响,长大后的蒋朝辉也选择学医。2004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准备报考综合性医院的蒋朝辉接到父亲的“邀请”:“孩子,来我们医院吧。”

面对父亲的恳求,蒋朝辉犹豫再三后做出决定,成为又一个“蒋医生”,回到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和父亲蒋朝辉并肩作战。

“当蒋朝辉回到儿时的地方,穿起白大卦那刻开始,就是对医生救死扶伤这个职业的传承。”重庆电视台主播柴子璐说。石述思也感慨,“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美丽誓言,让我们感受到医生这一职业的不易,领悟到普通人身上平凡的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