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启程 做好优质发展的时代答卷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1-30 03:09:48 | 编辑:李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这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航向。

新征程上开启创新探索。日前,我市启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完善党建与思政教育体系、建5个一流专业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举措,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医药优质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

让社会更具正能量

日前,央视新闻微博“他们跪着做完手术,只为新生命平安诞生”的报道传遍了朋友圈,三峡医专2009级助产1班毕业生文静就是“他们”中的一位。整个手术过程中,作为助产士的她始终跪在手术床上,与医生一道确保了危重产妇渡过难关。

医者仁心——很多看到报道的人不由想起了这四个字。

同样在不久前,一名外籍女士在乘坐飞机时于过道上出现突发性昏厥,武汉卓尔足球队队医康克宝第一时间对该女士进行了急救,使其转危为安。原来康克宝也是三峡医专2001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

文静、康克宝并不是三峡医专的唯一“天使”,还有很多在各个医护岗位上辛勤的“背影”同样令人点赞,也是他们的仁心让社会有了更多正能量。

“学则恒心,医则仁心”是学校的校训,也是三峡医专人一直的追求。

三峡医专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一二八”大学生思政工作改革,将思政工作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着力淬炼学生的医德、仁心,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创新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各项表现列入“学生绩点”考核,引导学生向学向善,让德育化于心、显于行。

“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两个阵地。一方面加强思政教育课程改革,让思政课可看、可听、可说、入手、入脑、入心,让学生学会用温暖的话语、精心的呵护、耐心的回答为病人服务。另一方面开辟出“网上思政教育根据地”,推动全校各班级团支部组织建立了263个网络群组,同时打造“青年之声”,开通团情联播、青年态度等10个板块服务青年的学习生活。

“八”——深入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八大主题教育,聚焦医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发展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辅以“神农益创”及“三峡创客驿站”等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十九大前后,开展“青春喜迎十九大”、“青春瞩目十九大”等系列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立德树人,是三峡医专近70年办学执着的坚守。

医教协同

解码多元合作“方法论”提升服务力

1月23日,学校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希尔安菁英工匠班”在学校正式开班。

“希尔安菁英工匠班”由学校与重庆希尔安药业集团联手打造,是学校举办多年“订单班”的升级版,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将按照学校企业双主体、教师师傅双导师、学生学徒双身份等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希尔安药业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助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保障学校毕业生稳定、高质量就业。

“希尔安菁英工匠班”合作培养计划只是三峡医专推进医教协同的一个新分支。近年来,该校在实施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系“院系一体”管理体制的同时,以牵头组建的“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为平台,解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多元合作“方法论”,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力。

据了解,学校以服务库区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发展为宗旨,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院校,重庆医科大学、天津医专等医药院校以及重庆医药卫生学校等中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

不仅仅是校校合作的范围逐步拓宽,该校还与武隆等区县人民政府合作探索基层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新模式,与三峡中心医院等共同探索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太极集团、扬子江药业、国药控股等合作开展校企订单培养。目前,已与全国12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形成了合作育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

平台之上,校企合作如何走向深入,医教协同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

对此,三峡医专不断完善医教协同保障制度,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以现代学徒制等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深入开展医教协同“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开展教学、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并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等方式实现“政行企校、医教联动、产学融合、互惠共赢”。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力,借力医教协同,三峡医专紧贴医药卫生行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齐全了医学类国控专业,并重点打造8个重庆市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和3个市级专业能力提升项目。

三峡医专还积极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创建三峡中药协同创新平台和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团队,打造“重庆市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的“三峡中医药产业产教融合模式创新项目”作为国家“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扶贫实验项目”立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家科技部等科技特派员项目计划,指导10家企业和8个区县31个乡镇建成川党参、湖北贝母、佛手等10个中药品种种植基地5万余亩。牵头组建重庆市七曜山中药材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的奉节县土家族乡中药农业科技扶贫工作列为教育部“十二五”定点扶贫工作典型案例,带动10多个区县中药种植与加工产业的发展,使数十个贫困村脱贫,获“重庆市中医药产业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

据悉,下一步,该校将以办好依托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为契机,围绕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教育教学

以质量为“生命线”探寻人才培养新路径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三峡医专申报的预防医学专业一次性获得通过,申报成功。

三峡医专是我市唯一布点设置预防医学专业的专科医学院校,将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更多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医护人才是三峡医专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如何抓住教学的“牛鼻子”?

据了解,三峡医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需要,从招生录取、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考试考核这一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图书资料等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及全方位教学质量监督三个维度着手,狠抓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一方面,三峡医专将执业资格考试对接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建立起执考课程、核心课程教考分离制度,组织所有专业开展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专业综合考试、毕业考试;推行执考模拟考试,倒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与执考对接的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构筑起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系统、慕课、蓝墨云班课和人卫考试辅导学习管理系统等教学资源和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教与学,促进了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学校完成的《妇产科护理》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填补了重庆市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空白。

全力淬炼师资。三峡医专现有教职工1103人,硕博以上学历292人,副高以上职称175人,通过“青年教师规范化培养计划”、“苗圃工程”、“教授工程”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市名中医、市教书育人楷模等。

改革评价方式。三峡医专构建起从入学到毕业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严格实施课程评价、年度评价、毕业评价、绩点评价、用人单位和家长评价,认真落实校领导和管理干部听课、督导巡课、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规范执行升留级制度、早晚自习制度、无手机课堂制度、学生说学制度、教师赛课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制度,督促、引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抓质量,形成了严谨的质量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独创了医学类专业“毕业后教育”机制,针对毕业学生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并组织毕业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延长教育的长度。这项举措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增值服务”、“良心教育”广为传诵。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三峡医专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近15万名毕业生,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在岗卫生技术人员75%均毕业于该校;

近3年,学生在全国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5项;

近年来,学校获得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三等奖1项、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目前,护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

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今天的三峡医专已踏入优质高职建设的新征程,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医药高等专科院校,为三峡库区乃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王小寒 刘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