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餐盒”能撬动多大的市场
2025-11-14 09:49
小小的环保餐盒,能带来多大的产值?
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竹)给出了答案——23条智能生产线让“一根竹子进去,一套餐具出来”。年产环保餐盒5亿个、产销3亿元、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核实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独门武功”。谈到成功秘籍,瑞竹负责人列举了两个数据,“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已申请专利软著50余项”。瑞竹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逻辑——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特色技术,赢得市场认可。
在重庆,这样深耕一行、扎根一域的企业还有很多。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和复核结果,我市44家企业通过认定,另有130家企业通过复核。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41家。
专精特新,撑起的是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二家掌握钛及钛合金整体自耗电极制备技术的企业;重庆永仁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人工心脏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坚持的是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直面的是技术“堵点”、产业链“断点”。
专精特新的存在,如同产业体系中的“螺丝钉”,虽小却至关重要,以其局部“点”的突破,助力整个产业链“面”的发展,从而推动整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技术创新。在重庆,这批新认定的“小巨人”企业都展现出了不俗的研发实力与技术积累。数据显示,“小巨人”企业平均从事特定细分领域时间长达13.6年,研发人员占比达30.1%,平均研发费用3848万元,研发强度为5.0%。数据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执着。它告诉我们:创新无捷径,厚积方薄发。将真金白银投向研发,这不仅是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锻造,更是在为整个行业的未来“立标尺”。
专精特新的土壤,是营商环境。培优育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放大重庆制造优势的关键抓手。11月12日,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重庆召开。大会紧扣产业发展热点与企业实际需求,搭建对接与合作平台,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投资机构、服务平台实现高效对接。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宜的生态与充分的滋养。重庆不遗余力地搭建平台、疏通渠道、优化服务,就是为了让政府的“阳光雨露”与企业的“内生动力”同频共振,让专精特新企业更加枝繁叶茂。
一个“餐盒”能撬动多大的市场?如今,来自瑞竹公司的环保餐盒,在马来西亚可降解餐具市场占据了约15%的份额。从瑞竹的环保餐盒,到金世利的高端材料,再到永仁心的人工心脏,重庆的“小巨人”企业正在用行动给出答案:只要够专、够精、够特、够新,就能撬动整个产业体系,撬动整个世界的巨大市场。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