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让人在城市诗意栖居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杨 丹

2025-10-26 15:29

当下,到公共学习空间去学习日渐成为城市新风尚。不少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出现“开馆即满”“一座难求”景象,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灯火长明、座无虚席。据统计,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达13.4亿。

这些鲜活画面,是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生活空间不断优化的生动缩影。

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城市的发展进步,生活品质的提升,不只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更在于公共空间的温度。今年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为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指明了方向。

科学规划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依托《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等,北京着力塑造街道、商圈等8类花园场景,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92%,九成以上的市民出门500米即可游园赏绿。咖啡书屋、草坪瑜伽、森林市集、潮玩IP等主题场景,为更多人提供了多元的休闲选择。把“宜居”的需求更好体现到城市规划中,才能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让人们在城市诗意栖居。

创造性地“变废为宝”,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效率。浙江温州注重城市有机更新,将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废弃老水厂变成门庭若市的“水塔”图书馆,将C类危房改建为壹道音乐文化驿站。如今,各地类似探索层出不穷,通过打造更多融入城市记忆的公共文化空间,走出了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相统一的新路径。这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存量与增量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以文化赋能激活存量可以在化学反应中创造增量。

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不仅是物理概念,更是治理目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还应该注重以更丰富贴心的服务、更可靠安全的环境吸引人。四川成都温江区依托24小时“留灯书屋”开办“留位艺术夜校”,让市民在业余时间有新追求、好去处;湖北潜江“播动潜江文化驿站”集直播培训与实践、社区阅读、文创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多样化文化服务。植根群众、优化服务,才能实现空间的高效复合利用。

城市公共空间,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概念,由此衍生出的“公共空间+”,为人民城市延伸出更多可能性。“公共空间+传统农贸市场”,把“菜篮子”变成社区客厅;“公共空间+老年食堂”,以“餐饮+服务”综合体理念助力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公共空间+书城”,通过举办作家签售会、摄影展、时装展、音乐会等活动,实现书城从图书卖场向文化生活空间转型。总之,从公共空间的多重功能出发,激活城市各项资源的发展潜力,有助于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治理增效,实现内涵式发展。

期盼人们拥有更多享受知识、交流思想、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编辑: 王瑞琳   审核: 刘咏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