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青年说|赴青春之城,话新韵重庆
2025-10-21 10:01

编者按
近日,本报组织高校优秀学子走进沙坪坝区。以“赴青春之城,话新韵重庆”为主题,同学们走访青凤科创城、重庆(沙坪坝)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嘉陵足球场等地,在观察中思考,在调研中创作,深入感受重庆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文体旅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本报特摘编部分佳作,集作专版。
“链”上发力,澎湃产业园区新动能
叶鑫
走进重庆沙坪坝区的青凤科创城,扑面而来的是蓬勃涌动的创新活力。这里,不仅是产业聚集的热土,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放眼园区,“产业链”一词,不再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而是由一家家具体的企业串联起的共赢生态。
链式协同,让产业“活”起来。传统产业园区常常陷入“引企业、堆项目”的误区,看似产业链完整,实则企业间各自为营、缺乏协同。青凤科创城紧扣“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理念,以赛力斯为“参天大树”,串联起上下游企业,构建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无缝衔接。从链式布局到生态协同,园区呈现出“引进一个、带动一串、激活一片”的集群效应。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平台为载体,打破壁垒,变单打独斗为协调分工,才能在资源共享中实现“1+1>2”的效果。
创新赋能,让技术“强”起来。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青凤科创城从成果转化与资源共享两端发力,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点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推动科研平台与产业链深度绑定,直接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搬进园区,让实验室里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线中的产品。另一方面,搭建技术共享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让“技术土壤”既能培育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也能滋养中小企业的创新突破。
完善配套,让人才“留”下来。产业园区,不仅是企业的聚合体,更是人才的集中地。不少地方感叹“引才难、留才更难”,根源在于人才视角的缺失。政策围着人才转、服务围着人才干,青凤科创城不仅着力打造生活配套体系,还打造了全市首个社保卡“一卡通”人才服务园区。从细节处解决人才痛点,对接住宿需求、搭建就业平台、优化服务体验,才能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园区才会更有活力。
这一切,离不开“政策活水”的精准滴灌。过去,部分政策“大水漫灌”,空有一堆通用优惠,却解决不了企业实际痛点。而青凤科创城坚持“一企一专班”,针对融资、物流等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转变工作作风,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企业专心搞生产、谋发展。好的政策,不是给企业“画框”,而是为企业“减负”。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最大的底气。当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主动解决发展难题,就能为产业运转提供高效保障系统,让企业安心扎根、放心成长。
从青凤科创城的拔节生长,到巴渝大地上一个个园区的崛起、一条条产业链的延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正不断壮大。以系统思维推动产业跃迁,让产业链“活”成生态圈;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让制造业“聚”成创新群。一座以创新为底色的“智造强市”,已经加速来到世人面前。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
用一张椅子“包裹”飞驰的人
宋昕诺
“同学们可以自己坐坐这些椅子,它们的包裹感非常强”,讲解员口中的椅子,安放在重庆(沙坪坝)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一楼。亲身体验一下,果然,坐上椅子的体验正如讲解员所言:窝在其中,大半个身体都被“裹”住,给人一种安全感。也许,很多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都曾在这里歇过脚,休憩片刻,再重新回到街头巷尾。
一张张“包裹感非常强”的椅子,仿佛具象了这座城市对人的友好。事实上,这些椅子所在的地方,正是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近年来,沙坪坝区通过深入调研,梳理骑手面临的8大类问题,制定《友好场景建设导则》等方案,建设了暖“新”驿站、暖“新”食堂等。灯光暖黄的服务中心,就是诸多友好场景中的一个。
为什么这座城市对骑手如此友好?其实,骑手只是新就业群体的代表。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已达8400万人。他们工作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总在城市中“飞驰”,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他们自己也面临“进门难”“找路难”“停车难”等不便。如今,服务中心的诸多服务,恰似一张张安全感十足的椅子,“包裹”了飞驰的人,为劳动者解除后顾之忧。
“包裹”带来一种温暖,它来自“想人之所想”的健全服务。比如,针对晚高峰跑单时骑手不便看护子女的问题,服务中心里的“袋鼠宝贝之家”为骑手6至12岁的孩子提供托管服务。每逢工作日的16:30至20:00,有专业人员看护安全、辅导课业。服务的温情,不仅由完备的设施来体现,更彰显在这些将心比心的细节中。从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把各项服务做到人的心坎上,发挥出“排忧解难”的实效。
“包裹”也是一种支持,彰显在顶层设计与有效落地的对接中。一年前,重庆市委社会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建立新就业群体全方位关爱体系”。沙坪坝区的做法,正是各地将“全方位关爱”落到实处的缩影。通过构建“2+41+N”党群服务阵地体系,重庆已建成6384个友好驿站,“小哥来了”数字化应用平台让骑手平均入门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5秒……具象化的服务,见证了政策保障如何落地落细,也成为支持新就业群体的坚实后盾。
被温暖、被托举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城市。沙坪坝区405名骑手党员带头示范,带动5000余名新就业群体成为流动网格员,积极参与城市治理。从硬件到软件,从服务到治理,重庆用一张张椅子“包裹”飞驰的人。在这样的共生中,城市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还将共同续写更多有温度的故事。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
为城市治理添砖加瓦

▲图文张雨欣
城市治理的台阶,不是单向铺就的。在重庆,城市自上而下递出“暖新驿站”等关怀,骑手自下而上担起“上报隐患”“顺手帮忙”的责任,共同搭建起“场景友好、人际友好、治理友好、未来友好”的向上阶梯。
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准,不仅在于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的完善,更在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新就业群体在参与城市治理中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就收获了归属感;城市也通过激活每一个社会细胞,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实践注入不竭动力。(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
家门口的赛事何以打动人心
向安诗怡
走进嘉陵足球场,第一感受是反差:没有比赛的日子,这里安静得像个公园,偶有训练,也是点缀这份安静;哨响后,球场在直播镜头中则成了另一个样子,人们整齐划一摇旗呐喊,助威声热烈高亢,令人血脉偾张。
今年来,从苏超到赣超,足球离市民越来越近。火热开赛的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渝超”)开局就火遍网络:从“官宣即刷屏”,到41支区县球队迅速响应;从“开票即售罄”,到球员与观众的情绪共振,人们看到了体育与城市、赛事与市民的高频联动,也看到了家门口的赛事拥有多么打动人心的魅力。
家门口的赛事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体现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托正在社区一级推动的“10分钟健身圈”,沙坪坝区将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各类比赛,直接办到了社区广场和公园里。这种“推窗可见、下楼可赛”的模式,带来了参与方式的革新,也增加了参与的便捷性。当体育运动、健身锻炼成了散步时偶遇的惊喜、学生放学路上的驻足、邻里间的社交媒介,体育就不再是需要仰望的“远方”,而成了人人皆可参与享受的生活日常。
家门口的赛事之所以打动人心,还因为它创造出观赛的“第二现场”。在比赛场地、健身场所周边摆开架势搞个夜市,得不得行?沙坪坝区用实践证明:行。以渝超为例,沙坪坝区在四大商业集聚区精心设置了“第二观赛点”,让球迷们得以边品尝小吃,边为球队加油。比赛日晚上,美食摊主们在各观赛点提供各类美食吸引顾客享用,数十个特色创意摊位则为观赛前后的游客提供更多逛游的选择。可以说,围绕渝超的“体育+”主题活动,将体验经济发挥到了极致,也让“体育+经济”的融合模式有了最鲜活的载体。
家门口的赛事之所以打动人心,更因为它拓展了体育的边界。在工人村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能看到体育与社区融合后的生动场景。曾经遍布建筑垃圾的桥下闲置地,如今成了附近社区居民的健身乐园。就像现场观看乒乓球赛的婆婆所说,“我今天不打,只看,看球也比打牌强”——朴素的话,道出了公共体育空间对居民生活的改变。“点燃”家门口的赛事,不仅是倡导一种更健康、更开放的社交选择,也让体育服务真正落到了提升市民幸福感的“最后一公里”。
从球场上的渝超赛事到大桥下的健身休闲,一个个生动案例,道出家门口的赛事何以打动人心。当竞技的激情与日常的温情交织,当体育的价值切实转化为消费的增量,体育便彰显了服务于人、服务于城的价值。
(作者系西南大学学生,指导老师:秦红雨)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