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跪地让学生踩过,如此“教育”该谁“愧疚”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08 09:00

▲让家长跪下、学生踩过去,学校举行的“愧疚教育”引发了争议。图/上游新闻视频截图

“家长跪地,学生轮流踩过去。”据报道,日前,河南郑州中牟县一学校班级组织“愧疚教育”活动引争议。

现场视频显示,家长们跪在地上排成一排,学生疑似蒙眼在众人搀扶下从家长背上踩过。

对此,10月7日凌晨,郑州市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发布情况说明称,9月30日,学校高一年级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举行“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造成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不当形式,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在此表示歉意。

在情况说明中,学校虽然承认具体细节考虑不周,存在“不当形式”,却也同时强调“取得家长同意”,以及媒体和网民对此产生“误解”。这表明,该校根本没有认识到此举的问题所在。

推进家校共育,必须抛弃“愧疚教育”之类的糟粕。学校称取得了家长的同意,但众所周知,对于学校以“家校共育”为名提出的要求,家长很难反对,往往只能被动配合。

此前,就有“打鸡血式”“催泪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受到不少学校追捧,但也同样遭到舆论质疑。如有学校在活动中让学生大喊“爸爸妈妈对不起!”,现场给爸妈磕头等。

这次教育活动,则采取家长跪下,孩子踩过去的方式,或是想以此告诉孩子们,家长艰难跪下也要给孩子一条平坦道路,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付出,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父母。

可以说,让家长跪地学生踩过去,并非“考虑不周”,而是这一活动的关键所在,目的就是“震撼学生”,让“不懂感恩”的学生们“愧疚”,以此达到“教育目的”。据报道,活动现场,就有学生发现踩的是自己父母后大哭。

此举引发争议,也并非学校所说的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这样的“愧疚教育”出发点就是错的。学校要教育孩子感恩,不能采取这种形式主义,更不能因此漠视学生、家长的人格尊严。否则,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好的教育需要春风化雨,而不是“震撼”孩子,让孩子“愧疚”。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根本在于培养其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而这当然不是靠一场形式主义活动就能做到的。

假期来临,学校更应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如父母要花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学会与孩子沟通;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分担家庭的责任等,帮助家庭和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比搞一次感恩教育更有用。

家校共育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校环境,这就要避免形式主义,让教育有温度与尊严,而非“愧疚”。对此,家长与学校都当有共识。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张燕   审核: 刘咏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