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鲁迅夹烟”,为何会被骂上热搜?
2025-08-27 12:52
这几天,鲁迅先生上了热搜,原因是他的一张夹烟照被投诉了。8月22日,一位游客在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外墙,看到了先生的夹烟的照,认为该墙画不妥。理由是:“有引导他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误导青少年。”
乍一听,投诉似乎有点道理,毕竟吸烟不是什么好事,先生的健康恶化一大半原因也是因为吸烟。但这条投诉,很快遭到了大多数网友的反对,认为这是乱用投诉权。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就不能质疑鲁迅夹烟呢?提个意见又怎么了?其实,这事不仅仅是控不控烟这么简单。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现在耳熟能详的警示语,人类用了上百年才搞清楚其中的原理。而鲁迅先生所身处的20世纪初,正处于这一领域认知的混沌阶段。吸烟被视作一种时尚,甚至有人还认为有益健康,在各种场合抽烟百无禁忌。而先生为了省钱,所抽的大多数都是廉价香烟,一天要抽3、50根,对他的身体健康伤害极大。
众所周知,香烟是先生用在写作时提神和解压的工具,也暗喻了他燃烧自己战斗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在控烟认知如此之高的当下,大部分人也依然能接受“鲁迅夹烟”这一IP形象的存在。即便是缺点,也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原烟不离手的鲁迅,是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这也是鲁迅纪念馆对此事的官方回应。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制定系统化的控烟举措,宣传吸烟危害性,全球烟民数量大幅下降。中国也在2003年正式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到了现在,控烟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就连这一投诉事件本身,其实也是中国控烟行动的效果之一。
所以说,我们不能用如今的现代观念,套在上世纪初的鲁迅先生身上。脱离时代背景,去修改历史人物形象是荒谬的。今天要鲁迅先生“戒烟”,明天就能给大卫穿上短裤,后天得去和秦始皇去掰扯劳动法,这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会对整个社会的群体认知造成严重干扰。
这就是为什么一条投诉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对,控烟不应与尊重历史对立,况且如实展示鲁迅先生的生平,本身就是最好的控烟案例。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