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毕业不再“唯论文”的启示
2025-07-17 23:14
不用写论文,也能拿学位了。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如今迎来了验收时刻。据报道,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成为“最早吃螃蟹的人”。
站在“首批毕业”的节点上看,这一探索的里程碑意义不难想见。
此前,一些个例已经受到关注。比如,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硕士生王茜,凭借一套“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的精密胶合技术”仪器设备及研发报告通过答辩,成为山东首名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天津大学10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工程硕士生,以方案设计、产品设计等实践成果拿到了学位……多所高校的鲜活案例,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打破“唯论文”壁垒,以实践为导向,实现产教融合全流程贯通。
事实上,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在顶层设计上已经明确。今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规定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强调分类发展、分类培养,同时首次明确,授予专业学位可按专业实践成果进行答辩。也就是说,增加一个新的选项,是“分类培养”的应有之义,并不代表论文不再重要。
评价“指挥棒”的优化,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从宏观政策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国之大者”,面向的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正是一个重要切入点。从市场需求来看,“理科工科化”、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长期存在。比如,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也更喜欢纸上谈兵”,由于缺少产业支撑,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路径区别不大,凡此种种,导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实验室与生产线脱节。
更具体地看,这样的“松绑”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有的专业本来就偏实践应用,其科研成果难以用论文形式呈现,一味要求学术创新也不现实;其次,以制度化方式肯定实践成果的价值,无疑能激励更多学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最后,作为产教融合的“自然产出”,实践成果可以替代论文,有利于集中主要精力,在“出题”和“答题”之间,研究真问题、锻造真能力,同时缩短培养周期。
显然,“松绑”并不意味着放松标准。某种程度上,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答辩现场来看,多所高校都安排了企业界的专家,没有“硬通货”很难蒙混过关。但由于探索才刚刚开始,一些现实矛盾和挑战也亟须破题。如产教融合中的“校热”与“企冷”,实践成果的多元化与评价的标准化,以及个人贡献的认定、知识产权的归属,等等。
从突破难题到总结经验,从“点上突破”到“面上革新”,也正是专项试点的意义。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