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录岂容骗子“借题发挥”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钟 颐

2025-07-05 18:04

高考招生季来了,又到了骗子们蠢蠢欲动的时候。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真心的人是骗子,因为只有骗子是真心骗你的。”为了趁机“冲业绩”,可真是花招百出。

有人“分饰两角”——为打消家长的疑虑,周某申请了一个新的微信账号,昵称和头像都在“碰瓷”浙大,并且自导自演,将聊天记录截图发给家长;有人“与时俱进”——高考还未结束,就有多地考生收到以“教育考试院”名义发出的短信,内容均为通知考生因被AI监考发现作弊而成绩“清零”,往往还附上“如有疑问请致电”,诱使考生回电以实施诈骗;有人“欺世盗名”——从“华北科技大学”,到“中国邮电大学”,再到“五洲科技大学”,名头一个比一个响,却全都是“查无此校”的“野鸡大学”。

这些伎俩之所以屡屡得逞,不在于手段之高明,而在于围猎对象之精准。看到花样翻新的伎俩,考得好的学生自然不会理睬,本就脚踏实地的也不屑一顾,但发挥不太理想又对歪门邪道存在幻想的,就容易“病急乱投医”“宁可信其有”。这在外人看来当然很不理性,但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也经过了“理性计算”。毕竟对某些人来说,“特殊指标”“花钱保送”这样的承诺,实在太有诱惑力,保不齐明知可能有诈也不惜一试——万一成功“捡漏”了呢?

显然,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损失高额钱财不说,更严重的后果,是白白蹉跎了岁月:有人直到看见媒体曝光名单,才知道自己读的是“野鸡大学”;也有人拿到“毕业证书”,才发现压根不是正经文凭。时至今日,高考的公平公正已深入人心,内部招录并不存在,正规的招录也不会产生任何费用,相反,声称有特殊关系的,精心设计多种骗局的,倒是成了鲜活的普法素材。如果还相信高考有“潜规则”,恐怕只会变得不幸。

近年来,针对高考招录乱象,有关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多交钱就能走“捷径”?教育部多次重申“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对违规操作的态度极其鲜明;官方网站和山寨网站“傻傻分不清”?“2025高考护航行动”已进行权威标识,便于家长和考生识别;“高考志愿咨询师”割韭菜?“阳光志愿”系统去年已向全体考生免费开放,以优质供给消弭“信息差”……总之一句话,只要认准正规渠道,保持头脑清醒,涉及钱财时多留心,骗子的套路纵然再深,“如何呢,又能怎”?

来源: 南方日报  
编辑: 王瑞琳   审核: 刘咏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