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行皆修养,“黑话烂梗”当休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张京品 张博文

2025-05-30 16:35

“老六”“栓Q”“修勾”“人之初,性本善,不写作业是好汉”……这些看似无厘头的网络“黑话烂梗”,正悄然渗入少年儿童的语言体系。“词语仿佛加密,交流需要翻译”,许多家长和教师对“黑话烂梗”深感困惑,更忧虑其侵染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近2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从网络倒灌的“黑话烂梗”蔓延,正对少年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黑话烂梗”的背后,是不良信息极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诱导。许多“烂梗”源于短视频、游戏等成年人社交场景,某些游戏的植入广告和解说视频中也夹杂了大量的无厘头语言,影响少年儿童的表达习惯和价值判断。而部分网络流行语隐匿暴力、低俗等内容,如“老师来了怎么办,拿起XX跟他干”等顺口溜,看似玩笑,实则潜藏教唆不良行为的误导。

“黑话烂梗”成为“时髦”,扰乱了语言规范教育体系,加剧了沟通障碍。有家长反映,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为了引导孩子“正常说话”,频频引发亲子冲突。不少教师认为,校园规范语言教育面临更多挑战。一些低龄学生不仅把“黑话烂梗”当作口头禅,还将其写入作文中,令人啼笑皆非。

语言是思维的边界,思维是行为的前提。净化语言环境,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和接力。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手整治“黑话烂梗”现象,规范网络语言环境。2024年,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也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

为少年儿童营造清朗的语言环境,需要多方形成合力。网络平台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对不良信息加强审核与过滤,通过技术手段减少“黑话烂梗”的传播热度。学校需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可通过开设“网络语言辨析”特色课程等,培养孩子的语言鉴赏能力。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亲子共读、家庭讨论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便捷顺畅的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呵护语言环境的良好氛围。

“玩梗有度,语言有品。”在数字时代,我们既要拥抱语言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更要守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让少年儿童在健康的语言环境中成长。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刘咏   审核: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