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设计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2025-05-18 21:13
新能源汽车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一度被视为科技感与美学设计的典范,却在多起交通事故中暴露出断电失灵导致车门无法开启、救援严重受阻的致命隐患。近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征集公告。这看似聚焦技术细节的规范行动,实则是对用户安全、产业升级与发展逻辑的重构与调整。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流行,本质上源于车企对“降低风阻”“提升续航”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未来感的盲目追捧。然而,这种过度追求视觉与性能的创新,却忽视了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需求。在事故断电、高温起火等紧急情况下,隐藏式车门把手常因机械结构失效、操作标识模糊,导致车内人员逃生困难、外部救援延迟。某车型曾在碰撞事故发生后,因电路中断致使车门无法弹开,消防人员被迫破窗施救,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被严重压缩。这深刻警示我们:任何脱离现实应用场景的设计创新,不仅无法发挥优势成为加分项,反而很可能在实践考验中沦为减分项甚至威胁生命的致命短板。
此次工信部拟定的国家标准,精准直击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痛点,三项新规直指问题核心。一是安全冗余设计,强制要求车门把手在断电、碰撞后仍能独立开启;二是标识可视化,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够迅速发现,降低误判风险;三是建立全链条安全屏障,杜绝夹手、误触发等衍生问题。
这些标准无疑都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摆在了首位,在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也是对车企“重炫技、轻安全”倾向的及时纠偏,更为乘用车制造行业的创新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安全底线。
工信部发布意见征集,既是对生命权的敬畏,亦是对产业可持续发展逻辑的修正。真正的科技创新,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任何设计革新,都必须以“人的安全”作为不可突破的底线。唯有车企主动在风阻系数与逃生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告别“野蛮生长”,真正步入以安全为基石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每一项设计创新都经得起极端考验,安全与科技共生,未来出行方能守护生命、行稳致远。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