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镇多一些“含青量”
2025-03-21 06:43
青春有许多种色彩,奋斗是它最明亮的底色、最美好的样子。许多青年选择向西而行、扎根一线,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战略融合起来。这样的故事,打动人心,值得讲述。
近期,本报推出“青春‘镇’能量”全媒体系列报道,讲述一群乡镇青年人才的故事,全面呈现他们的成长风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们看到小镇“含青量”如何转化为小镇“含金量”。
在这组报道里,你能看到29岁的生态学博士黄弘,在城口县推动濒危植物崖柏碳汇开发的经历;你能看到32岁的自媒体达人王运林,在巫溪县制作全网“千万+”爆款作品,通过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你能看到38岁的商人邱龙进,在合川区创建石材城、以石材产业链拉动近千人就业的故事……
扎根小镇的青年们,深耕领域有所不同,从事职业也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星辰,播撒青春的智慧与汗水,收获奋斗的喜悦与果实。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留住了青年,就留住了发展的种子,留住了振兴的希望。有人会说,相较于乡镇,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岗位、更好的待遇,乡镇拿什么留住青年?这就说到了小镇如何留人、留才的问题上。
留住青年人才,提高小镇“含青量”,需要讲方法、论效果。说一千道一万,乡情留人,不如诚意留人,这就需要在政策端多提供“硬”支持。以重庆为例,上个月,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等19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不仅明确了20项重点任务,也给出了人才使用意见,还为乡村基层人才职称晋升、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增长机制等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有了“硬”支持,“软环境”上也需加把劲。除了诚心引才、主动育才、大胆用才,还要在爱才敬才、服务人才上下足绣花功夫。通过思想关怀、生活关怀、创业支持、技术帮助等方式,打通青年人才干事创业面临的堵点、难点,让青年在奋斗中有所为、有所得,看到小镇的发展潜力、看到奋斗的美好前景。
千言万语一句话:提高小镇“含青量”,就是让小镇成为厚植人才的沃土,让更多青年人才能够向下扎根、拔节生长,展现所学所长,实现理想抱负。如此,小镇才能实现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青年也能为小镇发展、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