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网评|破解新型非法渔具猖獗问题,不妨来点新思路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臧博

2025-02-11 17:57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干流水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涉渔案件总体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向好。但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新型非法渔具,却给这场生态保卫战蒙上了一层阴影。

电鱼机、醉鱼药、可视锚鱼器、直播间的新型工具演示……一连串的“新”,让传统的猫捉老鼠的监管,变成一场“打地鼠”式的拉锯战。面对偷偷摸摸动手、不断升级装备的“捕鱼达人”,面对技术跑在监管前头的治理难现状,破解新型非法渔具治理困局,需要跳出传统的框架,拿出一点新思路。

▲基层执法人员查获的“电鱼背包”,左边是把手,上面有一些按钮和插口(半月谈网)

用好新思路的前提,是保持过去行之有效的老办法。

对非法渔具,继续在生产端严查、销售端严管、使用端严控。尤其敦促电商、短视频、社交软件等网络平台,不能成不法分子非法捕捞行为“沉默的帮凶”。各网络平台,需要有一些主动出手的自觉,该用关键词屏蔽的就屏蔽,该用人工审查的就审查,再不济,也应该让网友投诉举报的渠道畅通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拓展新思路对付新型非法渔具,才能事半功倍。

当科技成为破坏长江渔业生态的帮凶,治理手段要及时跟上,在技术上实现反制。

例如,执法部门可以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监测设备与系统,通过声呐探测异常电流,通过AI技术识别水下作业特征,通过无人机热成像技术追踪夜间不正常活动等等。用科技手段对抗科技作恶,能压缩新型非法渔具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生存空间,用行动阐释科技为何向善而行。

用好公众喜爱的短视频平台,给生态保护类视频以流量支持。

偷偷摸摸搞非法捕鱼的,毕竟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看青山绿水、鱼跃鸢飞。这种朴素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如果有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的加成,就能触达更多用户,让更多人知道长江生态保护的前因后果和当下成效。围绕新型非法渔具的话题少了、视频少了、流量断了,舆论声音就清净了。

鼓励公众参与,建一条全民参与的监督防线。

有人捕捞,有人买卖,有人消费,这是非法捕鱼屡禁不止的原因和链条。通过广泛发动群众,让为数众多的钓鱼爱好者盯着非法捕捞者,让水产经营者盯紧搞“长江野生”噱头的销售者,向更多市民普及好“长江禁渔”、野生与养殖水产营养没差别等常识,就能让更多人合力攻向非法捕捞链条,让其全流程处在群众的监督之下。

长江十年禁渔,效果立竿见影。许多地方,久违的鱼群、鸟群也陆续回来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容不得新型非法渔具破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型非法渔具之所以沾个“新”,就在于它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并且想方设法规避监督。面对这场拉锯战,既要用好老办法,也要开辟新思路,在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下,最后的效果一定如大家所愿的那样好。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咏   主编:单士兵      审核: 张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