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中的这些细节,为什么打动我们?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林岩

2025-01-19 07:25

在蛇年春节来临之前,几场有声有色的“村晚”直播在网络上收获不少赞誉。比如,1月8日,湖南吉首市夯坨村上演了一场被网友评为“最有人情味的‘村晚’”,腊肉、玉米、苗绣成了舞台装饰,少数民族乐队、竹竿舞、湘西特色舞狮轮番登台,有129万天南海北的网友在线上观看。再如,1月10日晚,在安徽歙县瞻淇村村民郑冬蛟自办的鱼灯“村晚”上,瞻淇村鱼灯队携手北岸镇舞龙队,再现了“一夜鱼龙舞”的盛景,这场演出在直播中吸引了超过270万观众。

当我们沉浸式地看一场“村晚”,真正仔细了解一场村晚的筹备过程时,总会发现很多打动人的细节。

在湖南吉首市夯坨村的“村晚”上,《农人朗诵》这一节目的表演者都是村里的爷爷奶奶,79岁的贵林伯不认识字,年轻人就逐字逐句地教他读。在安徽歙县的鱼灯“村晚”中,腰鼓舞《欢聚一堂》由瞻淇村务工返乡的妇女们主动报名参与,在合肥当月嫂的胡桂花得知消息后提早返村参与排练。

这些由村民自办的“村晚”为什么好看?因为它是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还因为它是村民们自己唱主角的文化实践。无论是亲切的乡音,还是质朴的道具,每一个元素都在诉说着独属于“我们村”的魅力。这份魅力不仅呈现在一个个最终的表演中,也在筹备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共同参与的“仪式感”。对于村民们来说,不管年龄几何,不管平时在哪里务工,当得知代表“我们”的锣鼓声将要响起,就仿佛听到了那份召唤,文化参与的主体意识也被唤醒。

值得一提的是,“村晚”的节目单中不乏传承和改编。在鱼灯“村晚”中,有一个精彩的德胜鼓表演。锣鼓是鱼灯演出的重要一环,鱼灯队的青年鼓师带领本村热爱鱼灯表演的儿童一起,与电音融合,带来激扬的锣鼓演奏。这样的改编创造出既传统又新颖的观赏体验。这同样是一种自信,它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传递出传承的内生动力。

其实,现在的“村晚”,作为一种火热的乡村文化实践,早已不仅局限于节庆期间。“四季村晚”常态化开展,“村晚”的舞台也借由新媒体的力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村晚的主办方也不局限于官方、组织,村民们作为才艺主播已然成为了链接乡村和网络世界的桥梁。据统计,2024年抖音平台有4700多位主播进行了约3万场“村晚”主题直播,平均每天有80场。如今的“村晚”早已不再是村民们的自娱自乐,而成了一道乡村文化风景,它让隐藏在乡村的民俗被更多人看见,也成为非遗传承、乡村旅游的助推器。

“村晚”“村歌”“村超”“村BA”“村戏”,近年来,出圈的“村”字号实在不少。在过去,许多乡村的文化活动往往由外来团队,或者村里的少数人主导,村民们更多的是作为观众存在。如今,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又变为主角,他们自信地唱着歌跳着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样蓬勃昂扬的面貌,不正是乡村振兴的模样吗?

来源: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编辑: 王瑞琳   主编:单士兵      审核: 刘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