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直播“新农活”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有鱼

2025-01-18 21:22

前段时间,湖南岳阳县筻口镇游港村的一个“原生态”直播间火了。村干部、村民轮番上阵,说着满口“湘音”,聊着家长里短,萝卜条、马齿苋、腊鱼腊肉等地道乡味上架即秒空。

网友为啥纷纷下单?朴素的场景下,是村民们的满满诚意。每一件产品打上标签,定人定责,可以直接追溯源头。吸引消费者下单的是原汁原味的乡愁,更是值得信赖的品质。

近年来,电商直播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更多活力。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农副产品直播”,去年明确提出“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可以说,电商直播为乡村产业发展开掘了新空间,赋予了新动力。

小小直播间,有效连接农产品与市场。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平均每天有上千万单农产品包裹发往全国各地。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1至11月,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3万亿元。根本上,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农产品直播业态火热背后的动力支撑。而与传统渠道相比,农产品直播带货交互性强、场景直观,生产、加工和打包过程更加透明,有助于降低产销两头信息差,对于助农增收、激活城乡消费潜力具有积极作用。

也应看到,农产品电商直播并非一“播”就火。因此,近年来,多地制定了农播培育计划、成立了“村播学院”,在场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增强优质内容供给,提高消费者黏性和复购率。如今,越来越多“扛得了锄头、玩得了直播”的农民主播涌现,他们有的用家乡话记录乡村生活,主动把握流量“新农资”,生动演绎“诗与远方”;有的深入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加速农产品上行的同时,还有效促进了线下引流,真正把流量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长远增量。

推动农产品直播电商进一步提升,更要在“屏外”多下功夫。立足长远看,在供给端,要补齐农产品在标准化生产、保鲜仓储、村级物流等短板,强化品类甄选和质量监管。在平台端,要通过技术升级、机制创新等手段,降低运营推广成本,鼓励农民创作优质内容,把更多收益留在乡村、留给农民。

临近春节,不少直播间里年货正热销。一块块屏幕内外,是新业态的蓬勃生长和乡亲们的美好期待。干好直播“新农活”,乡村新动能一定更加澎湃。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王瑞琳   主编:单士兵      审核: 刘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