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评价指挥棒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2024-11-15 10:13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提供了有力牵引和制度支撑。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系列“组合拳”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多地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制度,将国家层面的改革“蓝图”细化为精准的“施工图”。
近年来,《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对人才称号、优秀科技成果奖励、论文评价与使用作出明确规定。教育部先后在6个省份和10所高校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着力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在中高考的关键节点加强引导纠偏,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升学倾向,山东、宁夏等地还设立举报投诉渠道。此外,还发布《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文件,健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通过紧锣密鼓的改革,破“五唯”达成广泛共识,多维评价理念得到确立,多样化评价标准得以落地和实施。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必须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首要任务,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宏观上,有赖于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观上,有赖于推进学校评价和社会用人评价改革,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评价标准;微观上,则离不开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改革。比如,山东持续推进“项目+试点”重点改革模式,将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督导评价和考核,通过落实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多措并举促进系列改革措施落实落地,持续构建良好的教育评价生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突出评价重点,改进评价方法,统筹整合评价。更加强调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相辅相成,不断丰富和发展原有评价体系、评价制度和评价模式。以高校教师评价为例,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中,更看重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鼓励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上下大功夫。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议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审和科研评价的方式。这些改革有利于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教育生态,让更多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总之,我们要以破“五唯”为导向,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断走向纵深,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育强国建设增动力添活力。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评价学会会长)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