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喜欢“零糖社交”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江敏

2024-07-22 13:22

有多少“社交达人症”,就有多少“社交恐惧症”。

在“社牛”与“社恐”之间,年轻人又发明了一个新的社交名词——“零糖社交”。

顾名思义,这种社交就像零糖饮料一样,享受美味同时,无负担地给自己一种满足感和获得感。

此前半月谈报道,21岁的大三学生“弱陈”将微信昵称改成“静听风雨”后,差点被家族群成员误认为长辈。他说:“以前总认为网名昵称要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眼光毒辣,现在反而觉得,绞尽脑汁让别人高看自己是徒增烦恼,只是个名称而已嘛。”

不期望来自他人的首肯,便是“零糖社交”解放精神束缚的一个体现。

“零糖社交”,渐成年轻人的心头好。

早在”零糖社交”之前,“搭子”社交、浅社交等新型社交方式已充斥年轻人的社交圈。

2023年底,有研究机构面向年轻人发布“社交生活趋势”调研,并将调研中展现的新趋势概括成十个关键词, “零糖社交”位列其中。

调研显示, 24%的年轻人表示,自己没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是一个独行侠”。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54%的年轻人表示“经常联系”,“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的选项仅占12.6%。

社交方式的不断改变,“零糖社交”的异军突起,归根结底是追求无压力、简化的社交关系。

摆脱社交“修罗场”。上班第一天的自我介绍,休假回家后亲戚朋友的问候,给很多“社恐”人士尴尬到能抠出三室一厅的羞耻感。很多年轻人为了不尴尬,休假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产生的“断亲”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

距离产生美。朱光潜说:“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来看。”在年轻人眼中,社交亦是如此。交往过程中选择性不打扰,留给双方一定的距离,既是尊重对方隐私,也是表达爱的方式。

给自己一定的“偷感”。“偷感”并没有贬义,而是热衷于给自己贴标签的年轻人新的分类方式。学习、交友、减肥……他们希望不被人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干一波大事,为此想要逃离他人的注视,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应当指出,“零糖社交”不是零社交,只是降低对于“无效社交”的依赖,而非恐惧社交;是注重对“边界感”的构建,而非甜度爆表。在社交距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失情分,也不过多打扰。

尽管“零糖社交”已成当下众多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但这也体现出年轻人在社交上的一些困境。

亲密且独立的社交图景难以构建。渴望的事物往往是难以得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最容易体现在家庭社交之中。面对长辈的关怀问候,年轻人只能回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然后将其归纳为“爱打听的长辈”,迅速划清界线。

思想家梁漱溟曾总结出人生三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在当下的“熟人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熟人社会”关系下,年轻人的“认理不认亲”观念与“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有抵触,却又难以改变它,因而被困却又无能无力。

个人主义与孤独感容易加剧。《柳叶刀》有篇文章说,“个人主义社会趋势增加了孤独的风险。”据此,有人认为如果在独立与亲密两者间,无法取得对于“边界感”的把控,孤独同样会加剧滑向个人主义的风险。

这与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在《煤气灯效应》一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遍地的个人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孤立”。这种孤立所带来的孤独感会加剧个人的精神内耗,更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冷漠、社会信任的瓦解等。

社交孤岛效应不断扩大。面对线下社交“我太难了”,年轻人更热衷线上社交,兴趣小组、兴趣部落、找搭子,在追求兴趣爱好的同时,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圈内人“谈笑风生”,圈外人“生人勿近”。

只在同温层里抱团取暖,形成信息茧房,犹如孤岛,难以形成开阔的视野与多元的认知。

与一首歌带火的“半糖主义”不同,“零糖社交”反映出年轻人在社交方面的更多思考。

在“零糖社交”下,“边界感”的缺失与构建的困境,“社恐”与“社牛”之间的难以平衡,个体孤独与群体孤独的同频共振等,都是一些如今这个时代的新变化。

“零糖”之下也要撒点糖。“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在努力跳出社交所带来的束缚感、追求更加回归单纯属性的社交时,也不忘随时给自己一些“糖分”。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必因追求“零糖社交”而丢失自我,不必为营造个性独立去放弃拥有美好的权利。

“线上”“线下”双向奔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人工智能加速“破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线上软件结交新朋友,线下似乎成了落后的“老土”社交方式。但沉溺于虚拟社交的狂欢往往会带有自我满足、情绪拉满的错觉。所以,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要有身临其境之实,不依赖线上、不抵触线下,真正实现让社交成为轻松、自由、有益的体验。

“边界感”不是壁垒。《中说·礼乐篇》中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营造社交“边界感”的同时,把握亲密与独立的尺度同样重要,既不以亲密之名窥探隐私,亦不会以独立之言抵触社交,恰当的“边界感”才能化有形为无形、变被动为主动,与他人构建社交默契。

无论零糖、有糖,还是半塘、全糖,与其被动给自己贴上社交类型的标签、做客观题,不如主动出击,随心而动,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每个人都是独立且不被定义的个体,“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来源: 安徽时评  
编辑: 张燕   主编:单士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