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网评| 萝卜快跑无人车,会抢走司机的饭碗吗?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张燕

2024-07-11 14:15

最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成功引起了市场和市民的注意。

一位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次“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行程,全程6.3公里,耗时13分钟,最终费用令人惊讶——仅3.11元。

一方面是日常出行需求迎来新选择,而且价格更低,大家跃跃欲试,另一方面,网约车司机感觉危机重重,糊口的生计遭受毁灭性打击,烦闷不已。

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萝卜快跑”在当地已投入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事实上,“萝卜快跑”已经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了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

那么,问题来了。萝卜快跑无人车,会抢走司机的饭碗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两个热搜。第一,7月7日,“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让大家对其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抱持观望态度。第二,一则网传文件截图显示,武汉的出租车司机们集体写了一封公开信,强烈抵制这些无人驾驶车,再次拷问技术背后“人如何存在”

怎么理解技术“抢走”饭碗这件事?无人驾驶,是技术在与人为敌,还是技术在为人服务?

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不能过于短视,因为短期的“替代感”虽然疼痛感十足,但从长远来说,技术会在时间的长河里展现出长尾效应,创造更多创业的机会、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就像计算机的诞生、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蓬勃。

如果整个社会,为了保存现有工种,而放弃对可能性的探求;如果企业家,为了此刻的温情,放弃对行业的战略性思考,这并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力、生命力的激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的是技术更快地迭代,提升其在复杂道路、复杂天气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把事故的风险尽量降低。

可这并不意味着,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们的担忧不值一提。当技术的发展快于商业伦理的进步、社会认知的提升、法律制度的跟进,问题和争议就在所难免。技术巨轮碾压而过,人不应该成为弃子。就算想要建立一个新的公共出行秩序,也不能无视既有从业者的权益。

既然不是与人为敌,而是服务人,就要在技术之外,考虑社会的接受度。司机的就业,司机的收入,司机的一切,都和社会整体运转息息相关。技术引领社会向前的过程中,需要作出更多前瞻性安排、制度性补充。比如,商业平台用低于运营成本的“超低价”作为引流手段抢占市场,是否可取?比如,能否通过培训引导,让司机们转型自动驾驶安全员这一职业?

前不久,北京出台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在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等服务的同时,也明确规范了自动驾驶违法行为和事故处理。这,便是一种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制度性补充。

因为,技术只管向前,社会需要回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咏   主编:单士兵      审核: 臧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