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Travel成国际热词,“开放”更是当代社会的方向感丨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

2024-06-30 15:29

近段时间,中国逐步扩大了免签国家的名单,外国游客扎堆来华,“ChinaTravel”也就是“中国旅行”成了国际热词。有许许多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拍摄了很多旅游视频,挂上“ChinaTravel”的标签,发布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讲述着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

在网络流传的一个视频里,外国人扎堆坐在板凳上等待着上菜。满满当当的外国脸孔,如果不标注这是国内的一家餐馆,很容易让人误解是在国外。外国游客脸上期待又兴奋的表情,看着令人欣慰:人们在交流,也在表达善意和欣赏。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连续向多个国家开放免签,还向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试行免签政策。同时,中国护照的免签范围也在扩大,前两天老挝也宣布将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政策。

跌宕起伏的历史,已经把“开放”的价值沉淀了下来,历史书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这两个字。不夸张地说,“开放”就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压舱石之一,也是无数中国人在百转千回的探索之后,得出的一个根本性的共识。

今天不断扩大的免签政策,或许很多人会将其解读为“利好旅游”。但从更大的视野看,免签政策在历史大势的延长线上,也是在砥定全球化时代的方向感——每一次免签消息的发布,都在传递一种确定无疑的信号。

前不久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篇文章,大意是“改变考生命运的不只是高考,还有WTO和全球化”。文章提到,正是因为大幅度融入了世界,国内的产业进步、社会分工大步前行,才为年轻人提供了岗位和机遇。这篇文章的学理分析且不论,但中国受惠于全球化同时也推动全球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且不说那些大而具体的数字,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家坐满外国游客的餐馆,相信餐馆老板对于这个问题就有自己的答案。

所以,今天有不少外国游客在自发地讲中国故事,同样地我们也需要讲好“开放故事”。往小了说免签的利好在哪,往大了说开放的意义何在,这些也需要在今天的舆论场上说清楚。“开放”是共识,但社会氛围、思想观念的塑造,却需要人们时时去辨析,通过事实和逻辑,真正地形成稳态的认知谱系,将“开放”变成地球自转、万有引力这样毋庸置疑的思维底色。

中国社会开放到今天,物质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变。相应地,人们的认知结构、舆论场的声线光谱,也应当尽快和当前的历史场景相匹配。今天的中国社会,格外需要在这一问题上持续探讨,在开放的路径上笃定前行。

仔细想想,开放的意义,除了产品销路、扩大市场、降低成本、改善生活这种可见的功能性意义外,它还有某些不可见的作用——只要开放,就一定需要辅以某些游戏规则,比如契约、理性、审慎、尊重、友善等。这些游戏规则不会只在跟外国人做生意时生效,开放的价值辐射,终究是全方位的。

编辑: 王瑞琳   主编:单士兵      审核: 刘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