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公务七分游?用制度捆住公款旅游的手脚

红星评论 济之

2024-06-30 09:20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2024年5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据统计,今年1-5月,全国共查处公款旅游以及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旅游活动安排问题933起,有1046人被党纪政务处分。

逾千人被处分,释放两个再清楚不过的信息。一个是,公款旅游不可“行”,“玩心不改”须休止;另一个是,相关部门秉持严的基调,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处理公款旅游行为有明确规定,为何仍有人顶风作案?

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公职人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变相公款旅游难发现、不好查。为此,巧立名目“借壳游”、更改行程“顺带游”、增加人数“搭车游”、转嫁费用“公权游”等变异的公款旅游问题时有发生。

事实上,手段再隐蔽、马甲再丰富、借口再“高大上”都改变不了违规的事实,也逃脱不了被查的下场。铁规矩不容挑战,硬杠杠不容触碰,一旦越界,难逃处理。遵纪守法,方为正途。然而,总有一些人错误认为,只要“师出有名”便可趁机出去转一转、玩一玩,无伤大雅,无关宏旨。于是人们看到,有的以党性教育、红色教育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实质是“低级红”“高级黑”;还有的三分精力用在了公务上,七分时间花在了景点中。有的出现“第一天考察路线为某街道,第二、三天则去各景区游玩”等情况;甚至有的擅自改变行程进行搭车旅游、消费购物等。如此种种,都难逃相关部门的火眼金睛。

需要提及的是,在一些地方,公款旅游甚至衍变为一种灰色经济。某些人借培训之名组织公款旅游,情节触目惊心,比如打着“中字头”招牌,以培训名义组织公款旅游并牟取经济利益;相互勾连为公款旅游提供“一条龙服务”,一些培训班成为“旅行团”;甚至出现“向本系统下发通知招揽生源”等现象。

很显然,靠训吃训、借训谋私,不只是普通违规,而是“四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正所谓“由风及腐,风腐一体”。为此,就需要由风查腐、由腐纠风,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源头治理。

国家对公款旅游一向零容忍,惩治公款旅游有决心、有能力,并不断丰富精准治理手段。正如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所要求的,有效防治隐形变异现象,精准发现、从严处理借培训考察、党建活动等名义公款旅游问题。惩防并举,协同推进。除了严惩,还要严防。如何防?推动财政等职能部门对差旅、培训费用报销情况等严格把关,常态化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开展检查,以及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和具体责任人等,用制度捆住违规者的手脚。

慷公家之慨、行个人之乐,备受诟病,公款旅游注定行之不远。想旅游,堂堂正正自掏腰包旅游,莫揩公款的油。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本是基本的为官之道。将遵规守纪刻印在心上,不越雷池,不踩红线,很难做到吗?

编辑: 王瑞琳   主编:单士兵      审核: 刘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