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隽永的中华之美值得被看见
    北京日报 汤华臻
    时间:2024-03-06 10:13

    龙鳞逼真,龙头威严,光影间美轮美奂、气势恢宏……近段时间,一条冰雕巨龙在网上爆火,短视频点赞量超过800万。放眼平台,这类的匠心视频还有不少,京剧、舞狮、皮影戏,滚灯、徽墨、火草衣……在极具浪漫的笔触和镜头里,非遗之美呼之欲出,网友直呼“这才是中国的奢侈品”。即便这些博主数月不更新,粉丝依然“不敢催更,根本不敢催更”。

    短视频时代,绝大部分创作追的就是个“快”。而这些博主反其道行之,却越做越火,成了一道独特的传播景观。这些非遗作品沉淀着文明智慧,仿佛氤氲在光影中的时间、烙印在视频里的岁月,那份缓缓流淌的美感需要打磨,更“极其治愈”。一条5分58秒的制墨视频,割漆、打墨、压墨、晾晒,整个过程历时500天;手工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自学榫卯打造一座“故宫亭”耗时150天;炫酷的国风变装视频,打磨一个镜头的特效点、做一件道具可能要花20天甚至一个月……这些博主“产量极低”却“质量极高”,圈粉在意料之中。

    品类丰富的非遗作品在直播、短视频领域“出圈”,让人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绵长底蕴。事实证明,那些古法手艺、传统技能,并非古板晦涩的小众休闲,也不是只能随着时光流失湮灭。相反,倘若有平台有机会,完全可以俘获受众,并且持续释放出新能量。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说,很多时候,年轻人缺少的是了解非遗技艺的渠道,而非兴趣。如今不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认同,又熟练玩转互联网,敢于尝试与探索,自然成为“国风”“国潮”创作的主力军。更多非遗走入大众视野,文化的生机也激发着市场的商机。许多非遗艺人签约平台,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将传统技艺与创意设计结合,推出生活用品、文创产品,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生命与活力。

    今天,短视频创作已来到“红海”阶段,当那些搞笑段子、夸张剧情,逐渐陷入重复化、粗陋化,越来越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之时,大家都想“看点好的”“看点不一样的”。某种程度上,非遗博主的集体突围,就是创作生态深层次变化的提醒。而各家平台,与其在低劣作品中“打转”,不如顺势而为给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传播更多支持。比如对“月更一次”的创作者多些包容,利用算法推荐将好作品送到更多荧屏前……激发创意潜力,重塑表达空间,面子和里子就都有了。

    “不敢催更”,背后是珍而视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无论刷屏的手速多么快,隽永的中华之美,值得被看见,理应被看见,也注定被看见。(汤华臻)

    编辑:刘咏     审核:何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