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绿茵62年,重庆杨家坪中学足球队的变与不变
2025-08-29 14:32
1963年,高易、李思学两位专业球员怀揣热忱,组建杨家坪中学足球队;2025年,历经一代代足球人的坚守,这支重庆传统校园球队迎来62岁生日。62年风雨中,球队有逆袭捧杯的高光,也有步履维艰的低谷,时光定格的瞬间,都在诉说着它的动人故事。回望过往,变与不变的脉络清晰可见。
变的是体系格局,不变的是足球初心
球队62年的发展,与学校历史深度交织。1963年,高易、李思学任教后,一边建队,一边思考“杨家坪中学需要怎样的球队”。他们以行动作答,将答案融入日常训练。1991年重庆市“三好杯”足球赛,13名球员在简陋的领奖台上捧起建队首冠,自此,杨中足球队如黑马般在重庆各项足球赛事中崭露头角,长期稳居市内校园足球前三。
2000年,球队进入快速变革期。一方面,从单纯参赛夺牌转向人才选拔、教练培养与完整校园足球体系构建;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与九龙坡区多所足球特色小学签约合作,派教练每周带训,开创重庆校园足球“小学-中学”梯队建设先河。
完整体系支撑下,球队迎来高速发展与“高光时刻”。2015年前后,球队屡次斩获重庆校园足球赛事冠军,获西南赛区总冠军后,在全国高中男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中取得全国第6名的佳绩。凭借出色的脚下技术,球队吸引川渝滇黔等地球员慕名加入,实现从地方强队到全国知名球队的跨越。
从这里走出的球员,在更大舞台发光发热:女足国家队的李影,男足国家队的邓涵文、冯劲、陈蒲、曹永竞,还有众多活跃在国少、国青及中超梯队的球员。杨家坪中学也因此成为全国108所足球特色示范校之一。
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杨家坪中学需要怎样的球队”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杨中足球人的脑海。而答案就藏在62年的坚守之中:踢好每一场球、扎实每一次训练、打好每一场比赛,这份初心,是球队前行的永恒动力。
变的是教练面孔,不变的是血脉传承
对于杨家坪中学足球队62年长青的秘诀,老教练李维东给出答案:“上溯五代教练,均为杨中校园足球自主培养,代代相传的血脉是最宝贵的财富。”
1992年,杨中毕业生李维东回到母校,成为球队第二代教练。随着第一代教练高易、李思学退休,他邀请首届学生袁飞返校任教,球队迎来第三代教练,正式开启教练代际传承。此后,童勤、刘明亮、王紫微、杨小刚、蒋忠麒等从杨中足球队走出的球员,带着热血与情怀回归,如今,教练团队已延续至第五代,这样的传承在全国校园足球中都属罕见。
为何他们甘愿回归?第五代教练蒋忠麒说“教练是我年少时的精神偶像”,第三代教练童勤则提及“对老一辈教练的崇拜与抹不去的杨中情结”。这份情感的背后,是杨中足球人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李维东所言的“校园足球根基在‘育人’,既要培养回馈社会的人才,更要对学生人生负责”。
球队始终秉持“先做人、再学习、再踢球”的理念,让足球中的团结、拼搏精神融入学生人生,同时兼顾学业,助力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杨中不仅培育了自己的教练团队,还为全市输送了大批青少年足球教练。
变的是培养模式,不变的是育人内核
如今,杨家坪中学深化体教融合,探索出特色化、跨界化、品牌化的校园足球模式,其中足球试点班极具辨识度——班主任由本级足球队总教练担任,实现训练与学习的班级化管理,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成长支持。
62年来,校园足球成为“主旋律”,以足球为核心的体育文化也在杨中扎根。乒乓球、篮球、啦啦操、武术、田径等项目广泛开展,体育选修课、社团、文化节、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长舞台。而这一切的核心,是体育精神的传承。如今,在杨中学子身上,闪耀的是坚持、团结、阳光与向上。
当体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推动力”,杨中更在思考如何辐射“影响力”,思考如何让更多学生借体育实现身心健康,将杨中精神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从历史中走来,在变革中成长,杨家坪中学始终与体育发展、时代变革同频共振,以“人皆能大成”为理念,坚持有爱心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韩洁洋)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