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商行:汇聚“征信+信贷”力量 助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13 12:31

近年来,作为重庆本土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悉心指导与关心关怀下,坚守“支农支小”主责主业,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立足本地、深耕“三农”、灵活高效等独特优势,用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推进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为助推全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积极贡献金融力量。

金融为民,广泛提升全民征信意识

作为重庆本土服务网络最广、资金实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的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农商行充分发挥人员、渠道优势,在全辖建立25个“征信自助查询代理点”,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模式,有效扩大征信宣传覆盖面,解决征信查询和宣传“最后一公里”。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了解征信、认识征信,营造“学征信、懂征信、用征信”良好氛围,辖内各分支行通过在网点机构循环播放征信维权代理风险提示、在人流密集地设点宣传、进村入户走访宣传等形式,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并结合生动的案例耐心细致地普及征信知识,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正确征信理念,警惕“代理维权”“征信修复”骗局,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做到依法理性维权,共同营造和谐、诚信社会。

▲重庆农商行巫溪支行工作人员为客户讲解征信知识

科技赋能,走村入户推进“整村授信”

近年来,重庆农商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数字金融服务,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有力拓宽了农户信用贷款覆盖面,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收致富。

如,重庆农商行打造推出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覆盖全市的机构网点和熟知乡情的信贷队伍优势,由客户经理通过移动工作设备进村,逐户开展数字化尽职调查并完成信息采集工作。此外,该行结合运用人行征信数据、合法征信机构数据等建立大数据模型,通过“线下信息采集+背靠背评议+数据风控模型”服务路径,实现对农户的精准画像、批量授信,农户不需提交纸质资料,“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办贷所有的环节和流程。截至目前,重庆农商行已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并运用行业产业数据、行内金融数据、人行征信数据等,为近9万户农户授信超过40亿元,深受当地农户欢迎。

▲重庆农商行巫山支行进村宣讲“整村授信”惠农服务

创新产品,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黄祥翠是巫山县两坪乡洋芋种植大户,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却因周转资金不足,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在多家银行申请贷款都“碰了壁”。重庆农商行巫山支行客户经理在开展“整村授信”中了解到该情况后,当即向其推荐了“渝快乡村贷(整村授信)”,通过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现场采集授信所需资料,并运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资金为其发放具有优惠利率的贷款。经线上自动审批、线上签约及支用等流程,很快,黄祥翠便收到了20万元信贷资金,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还降低了融资成本,这让黄祥翠乐开了花。

据悉,重庆农商行在持续开展“整村授信”工作中,针对农村地区推出“渝快乡村贷(整村授信)”产品——无需抵押、批量授信、按需支用,逐步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信用好,随时都能贷”的农户贷款新趋势。截至目前,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2400亿元、约占全市涉农贷款总额的30%,是重庆本土最大的涉农贷款银行。

“下一步,重庆农商行将认真践行金融国企责任担当,矢志坚守支农支小初心,聚焦‘三农’金融服务中的‘难点、痛点’,进一步下沉金融服务重心,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进一步强化征信知识宣传,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助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金融力量!”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农商行)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盛志信   主编:胡东强      审核: 李苒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