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4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 重庆“向阳花”这样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周芳

2025-11-23 10:15

近日,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等部门联合公布“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典型案例评选结果,重庆4个案例成功入选,其中,重庆两江新区星光九曲河学校、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和重庆医科大学的经验入选“教师典型案例”,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入选“地方典型案例”。

据悉,“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于2023年启动,是由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推动的国家级公益项目,通过典型实践案例推广和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重庆“向阳花”何以入选“全国典型”?除了案例获奖,这些学校和部门,背后还有什么故事?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校园微光:日常浸润里的心灵蜕变

蓝色身体、瘪嘴巴、流着泪,头顶还有雨滴和闪电……在重庆两江新区星光九曲河学校周五心灵午会上,二年级班主任张密一眼就留意到了学生小A画的这颗“伤心五角星”。

“深入了解后我得知,孩子母亲长期工作繁忙,情感陪伴缺位,家庭教育重担主要落在父亲肩上。”张密介绍,尽管其父亲尽力付出,但学生对母亲关注与肯定的渴望长期得不到满足,逐渐形成情感支持系统缺失,“课堂上的小A还总怕被关注,遇事习惯自我否定,对上学提不起兴趣。”

为帮小A打开心扉,张密每周会利用午休或课后时间,陪着小A聊聊“最喜欢的故事”“今日开心小事”等话题,引导其表达情绪并给予积极反馈。同时,她持续与小A家长沟通,建议母亲与孩子建立“每日30分钟专属时光”,通过写鼓励小纸条、周末一起完成小事等方式,弥补陪伴缺失。在班级里,张密还特意给小A创造表现机会,只要有进步就公开表扬,帮小A积累自信。

一个学期后,小A发生了明显转变: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发言,性格变得开朗,还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在最近一次的心灵午会上,小A再次画了五角星:粉色的衣服、微笑的脸庞,头顶有一道彩虹,五角星下方点缀着彩色小花……

该校专职心理教师汤禹嘉介绍,除了针对性的个体帮扶,学校还搭建了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支持平台。“每个班级都设有‘星心驿站’小信箱,学生可通过小纸条匿名求助,老师会以回信或私下交谈的方式给予精神支持。”

上述案例是该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一个缩影。作为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实验基地校,该校把心理教育融入体育、科学、音乐等各个学科,构建“监测预警、分类辅导、危机干预、追踪回访”四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面向家长开展心理教养沙龙、成立家长成长学院,并为每个年级的家长分别设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构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坚实桥梁等。

青春护航:多元场景中的成长赋能

“这线圈怎么总不听话,要么松得塌掉,要么紧得穿不进去!”11月1日19时,重庆医科大学杏苑6313活动室内,近30名学生正在学习钩织技艺。大一学生小C攥着钩针与毛线,眉头紧锁,声音里满是焦躁。

一名志愿者注意小C后,立刻上前手把手指导,并特意放慢动作,演示转角处的针法技巧。跟着志愿者的节奏,慢慢地,小C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原本僵硬的指尖变得灵活,针脚也越来越规整。当最后一针完成,看着亲手织成的字母作品,她长舒一口气,嘴角忍不住上扬。

这场钩织活动,是重庆医科大学“心+苑”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的项目之一。“为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联动15个学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协同学校社团,依托学生一站式社区、心理中心及各校园育人场域,打造了该活动品牌。”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李老师介绍,学校还开展了早晚瑜伽、操场广场舞、“猫捉老鼠”游戏、埃及舞、拉丁舞、跆拳道、荧光音乐夜跑、DIY拼贴等多种活动,并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回访情况进行调整。

李老师称,在“活动开展—收集反馈—优化改进”的正向循环下,校园心理服务环境不断改善,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目前,该心理中心每年会组织30余个特色项目,开展接近500场活动,辐射4万人次学生。

全域守护:做学生心理健康的“护灯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就会忐忑不安,总想着要做些什么。”在沙坪坝区树人博文小学的心理健康课堂上,班主任周老师结合最新一期“小沙粒在线”心理健康主题内容,给学生们上课。

“那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周老师话音刚落,班上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还有不少学生陷入了沉思。

“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慌。”周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首先要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多肯定自己的努力;其次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朝着目标坚定步伐往前走。大家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必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沙坪坝区树人博文小学,教师正在上心理课。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小沙粒在线”是沙坪坝区教委打造的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公众号,里面的微课栏目,是由教师和专家一起录制的,教师和家长都能观看学习,也是沙坪坝区教委公益项目“小沙粒呵护行动”的一部分。该行动包括“小沙粒”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小沙粒”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小沙粒”家校社医多跨协同三个方面,以专业心理服务为支撑,联动家校社医协同,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例如,树人博文小学的心理课聚焦亲子沟通,融汇沙坪坝小学将“劳育”“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重庆七中则依托学校的校园足球体系,让学生们在奔跑与对抗中学会面对自我、成就他人。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区,沙坪坝区探索形成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干预处置—咨询服务—动态追踪’五位一体的区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沙坪坝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持续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护灯人”。

此外,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聚焦初中生心理变化,构建家校医三方协同干预机制,从危机识别、科学介入到家庭赋能,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服务体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李珩 主编:匡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