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记者了解到,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近日成功实施了重庆市首例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植入术。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标志着重庆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该患者是28岁的张莉(化名),一年前她在情绪激动时,突然心慌得厉害,天旋地转间浑身脱力倒在地上,可后续检查没查出明确原因。一个月前,张莉再次突发心悸、头晕,紧接着她便失去意识。当地医院检查的心电图和心电监护捕捉到反复短阵室速发作,这意味着她的心脏曾多次陷入极不规则的“乱舞”状态,这正是导致晕厥的根本原因。为寻求根治方案,张莉来到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90%以上的心脏猝死是由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引发,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往往让人猝不及防。”心血管内科王伟教授介绍,考虑到患者还很年轻,传统的经静脉途径可能影响今后长期血管通路的正常使用和上肢活动的方便性,经全面评估、反复论证,团队决定为张莉实施国际上更为先进的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植入术。
据团队技术骨干刘小燕教授介绍,与传统的经静脉ICD和皮下ICD相比,EV-ICD创新性地将除颤电极植入于胸骨下的血管外区域,无需进血管途径及心腔内留置。“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放置在心脏旁边的‘监视器’和一台随身携带的‘除颤仪’的结合体。”刘小燕解释道,“它能24小时监测心跳节律,一旦发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系统会在数秒内自动识别并自动除颤。”此外,EV-ICD还有体积小、使用寿命长、兼容全身磁共振检查等优点,既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也为后续其他疾病检查扫清障碍。
11月7日,手术顺利开展。胸骨下电极稳定,电学参数正常,除颤测试通过,一个重约77克、形似小盒子的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成功植入患者体内。术后张莉状态日渐好转,目前已康复出院。
“心脏疾病的防治,既要靠医疗技术的进步,更要靠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心血管内科王江教授称,部分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可能无明显征兆。他提醒市民,如果在平时生活中感到不适,应及时就医,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